2018年7月16日星期一

央行怒怼财政部背后,新一轮放水和机遇在哪里?

央行怒怼财政部背后,新一轮放水和机遇在哪里?

 顾子明 顾子明明公 昨天


近日,随着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怒怼财政部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


对此,很多金融界人士都认为,这场央行怒怼财政部,是新一轮放水的开端。网上还有人改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



然后,今天财政部就针对央行的文章,进行了一一的反驳,出纳央行和会计财政在互相埋怨,并把矛盾公之于众,还真的挺有意思.......


那么,未来财政会积极灌水吗?水又会灌向哪里?


嗯,这个几乎所有金融口都会关心的问题,说来话长了......



我们可以先看最近一个很火的段子:


自从跟网贷大佬们学会了分散投资,鸡蛋不要装在一个篮子里,聪明的我把资金分散放到了下列平台......结果现在所有维权群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


记得去年我预判今年六七月P2P平台会梯次暴雷的时候,还有一大批人后台留言骂我不懂什么是P2P。而从今年六月开始,短短的40天内,全国已经有上百家的P2P平台雷爆。不知道去年那些骂我的人,是否成功带着钱跑路了。


其实,P2P平台的梯次雷爆,就像股灾爆发时一样,庄家和韭菜的一起逃离,势必引发践踏,管你好的坏的P2P平台,只要短期现金流出现问题,必然会被一波带走。


同样,放大到整个金融市场,资金是一个大盘子,一环的资金流断裂,势必会向其他金融领域蔓延,就像随着"地方武装"P2P的跑路,这几天连私募这种"正规军"也开始跑路了。


更不要说,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令人瞠目结舌的"比亚迪谈广告诈骗案",起因就是两家P2P平台雷爆,导致这场维持了数年的大骗局,浮出的水平。


这就是金融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


所以,在P2P引发的连环雷爆之后,货币市场上有必要进行一定量的放水,以避免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但是,这个放水是真放水吗?


其实不是的。


就像政事堂前几天文章中说的,随着货币化棚改的逐步退出,资金要向农村和租售同权慢慢转移一样。


并不能看到未来中央向农村和租售同权注入资金,就认为是放水,实际上,不过是在一个更大的大体系之下,"水"从一个分支,向另一个分支转移罢了。


政事堂看来,未来金融系统上的放水,也要从更大的一个体系角度来看,而这个体系就是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


而这场去杠杆,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央行的金融去杠杆,一个是财政部的财政去杠杆。


由于金融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在这场供给侧的去杠杆,央行希望财政去杠杆,财政希望央行去杠杆。都希望避免己方的去杠杆搞的自己伤筋动骨,避免下面的人怨声载道。


因此,无论央行还是财政,任何一方被去杠杆,也就相当于是另一方被放水,在如此大规模的利益面前,这种撕逼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了。


那么,央行去杠杆和财政去杠杆又有什么区别呢?


央行的去杠杆,直接影响的是融资能力薄弱的民企和中小企业,会令他们的经营雪上加霜,譬如目前疯狂爆雷的P2P来看,他们主要的客户就是民企。


财政的去杠杆,直接影响的是地方政府和其背后支持的国企,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一旦拿不到钱之后,势必导致高歌猛进的地方政府踩刹车。


说白了,两者的去杠杆区别,就是"国与民",谁进谁退的区别。


那么,未来的政策走向如何呢?


就像毛衣毡是有一条不能退的红线一样,经济去杠杆也是有一条红线的,那就是可以稳杠杆,但是不能加杠杆。


因此,央行和财政两条线,一旦其中一条要放水,另一条势必就要去杠杆。


而且,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之下,财政和央行的去杠杆必须分开,避免一起去诱发金融风险。


由于金融系统的分歧,并不像房地产领域那样一边倒。因此,政事堂看来,随着最近一年多央行系统坚定的去杠杆,接下来去杠杆的主战场,势必要向财政口转移,大家一碗水必须得端平啊。


所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P2P的梯次爆裂和影子银行的大规模衰减,为了避免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接下来央行去杠杆的大概率会减速企稳,并进行适度的放水,以拯救民营和中小企业。(定向降准和各种粉)


而随着央行去杠杆的减速,同一个大盘子之下的财政去杠杆,势必要加速。


那么,我们必然会面临一个新的景象。


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未来必然会缩紧,各类PPP等模式都会喊停,甚至就像P2P的四大高返平台被干掉那样,某些负债率过高又没啥实力的地方政府,很可能也要被定向引爆。


而这种引爆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更加困难。因此,在财政去杠杆的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在明年开始,也将面对今年很多民营在今年央行去杠杆时的困难。


甚至,政事堂猜测,中央政府搞不好还能弄出一个地方债务上限跟房地产税等税收挂钩的政策。


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明后两年,很可能将积极推进征收房地产税。


而另一方面看来,这两年很多民企不得不大规模出让股权的优质资产的事情,也将在明年开始,在很多地方政府身上上演。


总而言之,未来的这几年,将开启一轮二十年周期的历史性机遇,这种机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一辈子也就只能遇到一次。


就像九十年代末那样,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够抓住。



长按二维码,关注

阅读 73537
3005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764
    师爷,你给四郎翻译翻译: 什么 是 TMD 机遇
  •  123
    这篇文章是给有资金实力的老板们看的,小民众如何从中寻找机会呢?
     243
    作者
    跟着吃肉啊,别想着一步登天,那种机会早就没了.....
  •  70
    其实,我一直挺相信你的,因为经过我的独立判断后,你的逻辑确实很符合实际!因为你采取的是利益分析法,不是什么规律分析法。虽然利益博弈最终会符合一定规律,但是就像煮开水冒泡,大家都知道肯定会冒泡,可是能分析出哪个位置冒泡才是大神!
     141
    作者
    利益的分析,是因为决策者永远都是人,而不是机器
  •  139
    央行和财政的轮番去杠杆,也是国家整体模式转变的一种表现,就是从原来的资源红利型转为资本经营型,即改革开放以来释放出的资源,人口,消费,出口等红利需要通过人民币发行来满足交易,直到产生较大泡沫,此时第一个阶段达到顶点,已经没有增量,所以必须开始下一个阶段,就是资本经营,对现有存量资本进行整合,出清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竞争力,用好国内市场消费升级机遇,同时打开国际市场之门。
  •  136
    斗而不破 合而不从 不偏不党 王道荡荡
  •  112
    有大体量资金的准备接手优质资产?
  •  104
    难怪明公要开始囤现金,不要资产了!
  •  101
    我曾经任职的国企就是被杠杆压破产的,原来产值一千多万,四五十个人,日子过得很美,后来上峰要政绩,银行放水放贷,买地盖房买最贵的设备,大规模招聘(关系户),等一切就绪,市场崩了,三四个亿的贷款要还,结果,结婚是企业也崩了,我就下岗了呗!同样集团内部在货币放水大跃进时期背负了超出盈利能力的债务,今年又崩一家,估计明年还会持续崩……习惯就好
  •  95
    企业债看起来很严重,实际上很多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正真影响经济安全的是这些债务,p2p这些不算什么。曾经某直辖市的市长玩儿的很溜,现在在金融委员会,行家。
  •  62
    明公 最近国务院出台52号文 提高地方政府地铁修建门槛 是否是去杠杆的前兆?
     91
    作者
    是的
  •  36
    这次是不是国军五大主力出来收割地方割据势力的资产了?按这几年的形式,AB之流应该是没机会吃肉了。
     85
    作者
    AB已经先被某主力吃掉了.....
  •  46
    昨天被翻了牌子,老公看到醋了,今天再让上次墙吧,话说适当喝点醋也养生。
     71
    作者
    这次算是山西陈醋了吧?
  •  71
    天津上个月已经提前给大家秀了一波操作,现在手里有现金的企业可以提前开始考察了,哪几个省会作为试点,明公的老粉,心里雪亮
  •  65
    金融重效率,财政重公平。
  •  64
    看了明公的文章,我觉得证券化和reits是我未来的职业方向了
     57
    作者
    可以的~
  •  56
    央行和财政部历来关系不好,财政部掐着央行人员经费,周历来和财政部不和,人员工资发的都费劲。
  •  47
    今晚各大市政社区的热门发言就变成了这样:"明公说的机遇到底在哪?六位代码分享一下"
     50
    作者
    看留言区的留言,似乎有可能......
  •  30
    明公,能否简单讲讲资本向农村流,主要是带动哪些方面发展? 改造宅基地集中建立小城镇算是一个方向吗
     49
    作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考察过,我也是一头雾水。。。。
  •  46
    明公,之前看到央行怼财政部的新闻;看了你的分析,觉得我是白看了新闻二十年周期的历史性机遇……不看留言是看不懂的。只记得明公之前提到的房产税提速了,现在社科院、统计局几个口径都在提房产税。默默点开广告,坐等留言
  •  45
    完全同意明公的判断,其实这个机会现在已经开始了,其实还不止优质的民营资产,还有很多其他……你懂的!
  •  38
    看了半年的政事堂,总会想到你指点江山的豪迈,期待你更多的文章。(以后固定点广告
  •  32
    今天就已亲眼目睹倒数第三段的我,能不能上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