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星期六

一部禁片、一篇影评、一本书:送给对当下中国迷茫的你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jQxNTkxNQ==&mid=2247485276&idx=1&sn=9b3ab01f8f466c22a30c5620de2ed68b&chksm=e8718318df060a0ebcf9f026300f75251c467637985ac0d31482472e8e83d5a01bdeafcebcd8&mpshare=1&scene=5&srcid=06032LqkRrlIzBdaDoPEpboD#rd
一部禁片、一篇影评、一本书:送给对当下中国迷茫的你

原创: 遇炎 承读 5月3日


袁剑先生的《大拐点》。

关于这本书先说几句。毫无疑问,这是本好书,对当下中国很多问题解释的都很清楚,清楚到会让人怀疑为什么它没有被禁?然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是作者多篇文章的合集,所以略显凌乱和冗长。不过如果细细品读,理清其中的脉络并不算难。

以下是正文。



在读历史时,我很喜欢找节点(或者按照袁剑先生的意思,可称为"拐点")。总有一些事件的发生会把历史清晰的切分开来——你理解了这些节点,就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比如你要问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用一个节点来划为两段的话,会选哪个?这很简单,肯定选1978年。再比如,要将1978年之后的历史切分,我会选19㈧9年。

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究其根本,19㈧9年是国家在经济改革略显成效而又遇到瓶颈后,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另辟蹊径的一次尝试。结果我们都知道,一场举世瞩目的失败。在这一年之前,虽有诸多困难,但国民会觉得还有希望;而在这一年之后,虽然国民们没有表示,但他们已经接受了某种安排。这种安排可以看做是政府与人民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人民放弃政治诉求,而政府许诺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以一种跟更为极端的经济增长方式去推动国家发展,进而确认其合法性。

普通民众在疯长的GDP下究竟获益多少,似乎被多数人遗忘。我们所共见的,只是一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盛会。

首先是投资。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一直维持着极高的投资率。钱从何来?银行贷款和土地政策可以说是各级政府最锋利的两把剑:只要政府出面,就可以从银行贷到款;只要政府发令,土地就可以低价收入而高价卖出。除此之外,还有廉价劳动力、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低到令人发指的环保标准......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个支柱。

其次是消费。与高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低的吓人。这倒不是国民不愿意消费,而是真的没有那么多钱消费。在中国GDP不断攀升的同时,民众收入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表明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富有,而普通的民众并没有享受到与之匹配的收入增加,

怎么办?各级领导人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扩大内需"。如果大家都不消费,那么高投资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而卖不出去造成产能过剩,经济又如何继续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想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房地产,因为其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甚至还能增加政府税收。我们会发现政府为了拉动内需所做的很多次努力都是以房地产为根基的,比如90年代末放宽货币政策,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再比如2015年的七万亿计划。

最后是出口。90年代初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随着金砖四国(现在是五国了)融入全球市场,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算是搭上了这辆历史的快车,一跃成为了出口大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以他们强大的消费能力吸纳了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大量产能。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



因此,如果要在19㈧9年之后的历史中再找一个分水岭,那必然会是2008年。

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有成本。像当年大英帝国的发展建立在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之上、美国的发展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之上一样,中国令世界侧目的发展也必然建立于某种成本之上。如果你看不见这些成本,那么其多半是以一种罪恶的方式被消解了。

投资方面。虽说政府的权力可以压制人民的权利,但这样的情况总有尽头:核心的土地资源总会减少(被卖掉的土地越来越多)、廉价劳动力总会减少(新三座大山的存在)、夸张的投资政策总会回归正常(没有效益就不可能有优惠的政策)、以及被恶化的环境总有可承受的底线(寸草不生之地不会有任何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就此来看,其实中国模式的本质与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家史并无二致,一样的野蛮、一样的残忍。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本不过被转嫁到了国民身上而已——整个社会价值观畸形,民众安全感极弱,与政府离心力越来越强。(袁剑先生的原话:经济发展越快,社会裂变越深。)污染可以治理,而人心怎么办?

消费方面。内需拉动了这么多年,房地产泡沫搞这么大,国民的消费力还剩下多少?有多少家庭买房是背负着巨额贷款的?又有多少家庭恨不得帮孙子辈也准备好了一切的?诚然,资本主义的宿命在于透支未来。政府的确可以再进行新一轮刺激政策,但我们距离最终的界限,到底还有多远?

出口方面。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重新建立贸易壁垒——他们发现在中国面前,几乎没有赢家。这场危机很可能是全球市场体系瓦解的开端,因为没有国家想在历史发展中掉队,而在全球化市场中自保也是每个政权合法性的经济基础。

做个总结,中国经济现在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泡沫横飞。摆在政府面前的路也只有两条:用一场大萧条来清除过剩的产能和泡沫,或者制造更多的泡沫来争取时间进行调整。硬着陆的方式显然不能接受,于是只剩下软着陆这条路。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然要扫清内部问题和解决外部障碍,而这两个问题,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其实本质是相通的。

明白了之前发生的事,当下的局势也就能更清楚些。



比如特朗普为什么要税改?又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

美国在次贷危机后意识到不对劲(凭什么你们发展,而我承担风险?),于是想要从消费型国家重新变为出口型国家(其实早在奥巴马时期就已经提出"购买美国制造"这一口号了),所以要税改以吸引企业回流。

贸易战的出发点在于,一旦中国完成产业升级(这算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终极助推器,Now or Never,对手不会给太多时间和空间),那美国必然会从全球市场的最顶端掉下来。坐了还不到一个世纪的霸主宝座,美国当然不会拱手出让。别看美国最近在叙利亚各种动作,其实根本没下重手,遏制中国才是美国的当务之急。



又比如为什么中国铁了心要搞一带一路?

全球市场体系割裂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必然会对中国有所限制。而中国的对策就是:重构海陆两条丝路,将外汇储备借给沿线国家,然后它们用这笔钱购买"中国制造",帮助中国解决过剩的产能——可谓一石二鸟。

当下中国的确处在历史的又一个拐点上。

干掉美国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一切都立足于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和人才,而社会裂变造成的资本与人才对政府的不信任,才是现在最大的危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以为继,而不破不立。也许30年前的确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那现在呢?



看到这有人肯定要问了,你标题里不是说了有禁片和影评吗?为什么只字未提?


电影《颐和园》中我很喜欢的一个片段

为什么?大家心里没点数吗?现在的微信推文标题不写点这种字眼都不好意思发出来。哈哈,开玩笑的。这部禁片我还是要推荐的——娄烨的《颐和园》。这部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的片子,以一段爱情故事影射了19㈧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强烈推荐给大家。配合一位大神所写的影评,也许会看的更明白。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连条目都没有,也算是当今魔幻现实的又一写照吧。


本期福利:在后台输入"颐和园"即可收到电影高清版和影评的下载链接。


异想时刻
突然发现治理国家和养猪是一样的:
在我们小的时候,义务教育我们,就像在猪小的时候,努力喂饱它们。
等我们长大后,开始剥削我们的价值,就像等猪长大后,贪婪的感叹它们一身都是宝。


(如无法识别二维码请点击顶部"承读"进行关注)

读者赞赏专用

阅读 101836
广告
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
你不看球,所以不会知道岁月有多么锋利
关注
精选留言
作者已设置关注后才可以留言

小兔兔 置顶
网盘已经被取消了,木有福利了,不开心Ծ‸Ծ
1 作者
链接已经更新了,重新去下载吧~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