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赚钱,将越来越难了丨周记077
本周我们先来聊聊国旅的新动态:
"记者从顺义区商务委方面获悉,顺义正在创新"保税免税一体化"运营监管项目,首都机场经营免税店的日上免税行公司将在天竺综保区外设立展示销售中心,面向普通市民销售进口高端商品,价格将比市场同类产品便宜一两成,甚至争取与首都机场免税店同价。"
此举我认为是继开设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和收购日上免税行之后,国旅走的又一步好棋。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免税店要么是开在机场,要么是开在海南这种特殊区域,并没有开在市内的。而这次把店直接开到了市内,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国旅有可能会从一个高大上的奢侈品专卖,摇身一变变成国外进口商品批发商。
这有啥好激动的,不就是卖的商品变多了吗?别急,我们来捋一捋。
国旅的优势是什么?有人说,不就是全国性的免税牌照吗?全国性的免税牌照,使得国旅能够在全国的机场开设免税店,这应该很赚钱吧?赚钱嘛是挺赚钱的,但是有一个坐地分赃的土财主要分他的钱,那就是机场。
国旅要在机场里开免税店,必须给机场地租,机场也鸡贼:我不要固定租金,你给我分成吧。而且分成比例还不低,像白云机场要分走销售额的35%!卖100块钱货就要被分走35块,机场这扒皮的还真会做生意啊。
所以机场免税看着销售额很大,但其实并没有赚什么钱,所以中国国旅之前一直不被人所认识,就是因为被机场盘剥的太厉害了。但是没办法啊,机场才能开免税店啊!这对国旅来说简直就是个困局,要想开免税店,就免不了被机场盘剥,怎么办?
对此国旅有三步走的对策:
之前的海南是破局的第一步,海南是离岛免税,所以不用在机场也能开免税店,所以国旅毅然选择不在机场开店,这样一来就不用被机场盘剥了。
现在的保税区销售是第二步,收购日上之后,中免和日上是一起进货的,进货量大,进货价格自然就会被压低。现在进货价低之后就开始有想法了:我干嘛要给机场这个地主老财盘剥啊,我自己出来搞一个不也行?所以他们跳出来自己搞。
不在机场搞,不就需要交税了?交税是需要交税的,但是交完税之后,由于没了机场的盘剥,还有自身强大的渠道优势,国旅可以把价格做到和免税店同价,比市场同类产品便宜一两成!
而在牺牲免税这个优势之后,带来的却是广大的市场空间:以前只有出入境的旅客可以购买,现在是面向广大消费者,以后客户量大了,毛利会更加上升,利润空间会更加大。全国有非常多的保税区,布局得当的话,辐射全国各地不是大问题。如果北京搞得好、政策允许的话,那这种模式很有可能成为国旅发展的一大助推。
第一步能够利用免税优势,但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扩张;第二步有在全国范围内扩张的空间,却没有办法利用免税优势;而第三步则是既有在全国范围内扩张的空间,又有办法利用免税优势,那就是市内店:
市内店,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里开的免税店。市内店仅限出入境的游客进行购买,看着和机场免税店差不多。但仔细想想,市内免税店既没有机场的盘剥,又没有税费,成本能低到什么样子?这才是国旅的终极大杀器!
所以国旅的发展还在路上,现在股价看着高,但从未来看说不定只是在半山腰而已,我对国旅的未来有信心,所以不用再问我什么时候卖啦,现在还不是我卖的时候。
展望了未来国旅的发展之后,接下来说一个我担心的事情:未来我们想在股市赚钱,可能越来越困难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担心来源于疯狂买入的外资
(数据来自于公号:每日港资持股数据)
这张表格是近100天来外资成交的排行,左侧是增持排行,右侧是减持排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港资正在大手笔地买入国内优秀公司的股票,像茅台,这100天居然被买入了125.6亿,外资手里居然有694亿的茅台!
而最夸张的莫过于上海机场,居然被外资买了30%的股份!而除了上机之外美的、恒瑞、大族、伊利、国旅等等股票,都被大买特买。
如果单单是这样的话,那我危机感还不会很强烈,但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国内基金居然在拼了老命地减仓!
港资增持的前30个企业,居然有14个在一季度基金减持前20中,也就是说,国内基金和港资一个出一个进,正在互道SB。那究竟谁才是SB呢?说真的,我觉得国内基金才是SB。
为什么这样说呢?并不是国内基金就水平不高,其实国内基金也有水平高的,国外资金也有水平低的,但相比起港资,国内基金有两大致命缺陷:
1、资金成本不同导致思维不同。国内的利率要比国外高很多,同样是5年期,债券,美国的债券收益率要比中国低0.8%。
不就是0.8%吗?看着也不多啊?但就是这0.8%,让国内外对现在的估值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美国来说,债券可以类比为分红稳定,市盈率为1/2.786%=35.9倍(市盈率为收益率倒数)的股票;而对国内来说,债券可以类比为分红稳定,市盈率为1/3.51=28倍(市盈率为收益率倒数)的股票。
所以当他们看到33倍的茅台的时候,二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思维是,茅台还会成长,市盈率也要比债券低,其稳定程度跟债券也差不了多少,那我肯定要买茅台啊!而国内的思维是,茅台以前那么便宜,现在居然那么贵,我只是把它当做稳定分红的股票,它现在却估值却已经比债券还高了,不行,我得获利了结。所以在茅台身上,我们才会看到大量资金互道SB的情况。
2、考核方式不同导致操作手法不同。如果说资金成本还只是直接原因的话,那考核方式的不同,则是影响二者交易行为不同的根本原因。外资的考核周期一般是3-5年,而国内基金的考核方式一般是1年,不就是考核周期的不同,怎么就会带来如此大的区别?
想想你现在如果是基金经理,考核周期是3-5年的话,那你还会耐下心来,多看看值得长线持有的股票。但如果是一年一考核,而且不用有绝对收益,只需跑赢指数的话,那你会怎么做呢?那肯定是买入最强势的板块,对于正在下跌的板块根本就不予以理会,即使这些板块有投资价值了,万一抄底被套个一两年的,岂不是工作都要丢了?
所以考核方式的不同,使得港资和国内基金的操作手法完全不同,港资价值投资居多,而国内基金更像个追涨杀跌的大散户,哪个板块强追那个,所以这二者会在白马股上互道SB也就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了。
外资来给我们抬轿,不是很好嘛?对于现在持有白马股的人来说当然好,有大资金抬轿很爽。但是外资进来之后,A股的生态必然会出现大的变化:
国内基金是个追涨杀跌的大散户,所以白马会阶段性地遇冷,给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低估值,然后在风来的时候又涨到天上去。所以我们可以在白马遇冷的时候买入白马股,然后等待情绪和业绩的双击,让国内基金为我们抬轿,轻轻松松明明白白地赚大钱。
但外资进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好的股票跌多一点就被买上来,涨多一点就被卖下来,波动将大大减小。所以未来也许我们只能赚到业绩稳定增长的钱,无法指望赚情绪波动的钱了。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严峻的考验,舒舒服服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好的股票会一直维持在一个估值比较高的水平,不给赚大钱的机会。想要赚大钱就必须跟外资拼眼光拼耐心,要么等外资都熬不住的时候再买入白马,要么在普通马里寻找下一只白马。
而无论是眼光还是耐心,都是我现在所欠缺的,未来还是要多加积累,才能战胜外资,要不然的话被外资收割了就真得去搬砖咯。
本周就说这么多。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