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富人逆袭 | BetterRead

富人逆袭 | BetterRead

 2017-12-04 王烁 BetterRead
现代民主体制有个未解之谜:

穷人为什么没有投票分掉富人的财富?

我们都知道,所有社会里的财富分布都很不平均,实际呈幂律分布,形象地说就是金字塔,越往上人数越少而每个人所占财富越多。把所有选民按财富由少到多排成连续序列,平均值落在的那个位置一定在中位选民的右边,术语叫作右偏,效果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被平均”。

假设盖茨有8个邻居,净财富分别是0、1万、10万、100万、1000万、1亿、10亿、100亿美元,盖茨自己是400亿美元。9家的中位数财富是第五名的1000万美元,但均值则是50多亿美元,被盖茨给平均了。

中位选民定理预测,既然中位选民决定选举胜败,那么民主制下,一人一票,会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损有余以补不足,因为从均贫富政策中获益的总是占据多数,谁叫均值总是落在中位数的右边呢?

这就是自柏拉图《理想国》以来政治精英对民主制的最大担忧:一人一票岂不会导向“多数人的暴政”把富人的钱给分了?

担忧事实上是落空了。在今天的主要民主国家里面,结果是这种事总的来说并没发生。这就是民主制下的再分配之谜。别跟我说财产权神圣。财产权神圣是个神话,向谁征税征多少从来是群体选择。

为什么穷人没投票平分富人财富?

这正是约翰•荣默(John Roemer)一篇论文标题。荣默是耶鲁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研究分配、合作、政治竞争,还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作为耶鲁世界学人,我可以在各院系任意选课,前提是授课老师同意。看到荣默开一门关于政治竞争的课程,我去信申请。荣默说,建议你别修,全是数学。不如我们一起吃个午饭吧。

“我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见面,荣默就说。

“现在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者。”

荣默对民主制下选民没有借机均贫富的解释是这样的:假设两党相争,一个穷人党,一个富人党,如果只有对谁征税征多少税一个议题,那么中位选民定理预测的结果就会出现,穷人党会提出更平均主义的征税和分配方案,并且会赢得投票——因为穷人人多。

但只要议题不止一个,那么即便是穷人党胜出,所主张的税率也会低于只有单一议题的情形。荣默论文举的例子就是富人党掺合进来宗教议题。

反观美国近年政治,我恍然大悟。历次大选都是多主题杂糅,共和党与民主党既在税上,也在堕胎、同性婚姻等宗教和社会议题上相争。我过去不太理解,在经济上主张自由选择的共和党,为什么在诸多社会问题上主张限制自由选择。跟荣默一席谈后,我有了新理解:复合立场客观上对缓释单一议题如征税的压力是有用的。俗话说,把水搅混,转移焦点,等等。

又过一星期,再见荣默,是在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来耶鲁宣讲论文的教室里。

普沃斯基就更厉害了。我们都知道民主制往往经不起经济危机的挑战,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新生民主政体被经济危机压垮的事。但是,只要民主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7000美元,就会很稳固,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例这种国家在经济危机后民主蜕变的情形——这就是普沃斯基的学术发现。他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多年,现为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关于民主国家再分配远远偏离中位选民定理的预测,他有更系统发现,看这张图:
上图取自其论文《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与再分配》,横轴是再分配之前的基尼系数,代表初次分配差距,纵轴是再分配水平,每个圆点代表1960年到2008年间的66个民主国家,倒U型的红色曲线则是拟合结果。

这个图是非常惊悚的。

倒U型红色曲线说明,66个民主国家中,在基尼系数超过0.4之后,初次分配差距越大也即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再分配水平越低,在最右方的极端情况下甚至为负,也就是劫贫济富!

这与中位选民定理预测完全不同。如果按照中位选民定理,图中这条红线应当是一条自左下到右上的直线:初次分配差距越大,则再分配力度越强。

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为什么?

普沃斯基指着台下的荣默说,“约翰,我知道你认为穷人没有投票平分富人的钱是因为富人搅混水,但你说的只是表相。你的理论最多能说明为什么再分配力度不足,但不能解释我这条红线,贫富差距越大则再分配力度越小。”

荣默笑笑,继续听讲。

真相是什么?

普沃斯基说,一般认为民主体制下,一人一票,经济不平等,但政治平等,所以才会有再分配之谜。但是,如果改变假设,承认政治不平等,现有数据就解释得通了。

简单说是这样:

假如有五位选民,财富分别是1、2、3、4、5美元,投票表决征税。

第一种情形,一人一票,经济不平等,但政治平等,那么无论穷人富人,争取到收入在中位数3美元的选民,就获胜,(1,2,3)或者(3,4,5)都是胜利组合。中位选民理论的预测成立。

第二种情形,经济不平等,且政治也不平等,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美元一票,那么胜利组合的位置就上移,无论穷人富人,争取到财富为4美元的选民的一方获胜,(1,2,3,4)或者(4, 5)都是胜利组合。

不幸的是,第二种情形更符合现实。

普沃斯基进一步计算了财富对于权力的影响力系数,假设一人一票时这个系数为零,一美元一票时这个系数为1,那么,他发现,上图66个民主国家的贫富差距与再分配数据对应的系数是0.8。

这就是现实中的民主国家财富与权力的转换公式。

至于财富具体用什么方式转换为政治权力,这是实证问题,不属于普沃斯基论文的范围。他对我们说:“这是最不用担心的事情,富人在守住自己财富这件事上有无穷的创造力。”

2017年底,美国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两院相继通过几十年来最大的减税法案。美国政治在此前八年剧烈向左摇摆之后,转而向右剧烈摇摆。富人逆袭。但这不会是结束,美国的政治玩法得重新洗牌了。
阅读 18560
162投诉
精选留言
  •  36

    结论就是财富和政治权利不是独立不相关事件,而是高度正相关,生活中也显而易见,有钱人声音都大一点
    12月4日
  •  21

    除了音量不同,听的用心程度也不同。穷人也喜欢引用富人的观点,并用成功作为激励自己和他人的目标。
    12月4日
  •  12

    看了一些计量经济史的书,我现在已经倾向于认为初次分配呈幂律分布是不可更改的铁律,其实不光财富各项优势指标都是如此,优势劣势各自聚集产生分化,马太效应的强大远超一般人想象。我们总有错觉,觉得社会是由人这种有意志能动性的个体组成的就能客服一切,其实人类社会照样有统计上的恒定特征,我觉得马太效应就是其中最坚实的一个。
    12月4日
     6
    作者回复
    再分配可以不是
    12月4日
  •  7

    那个图看起来也可以是线性的啊,为什么一定是抛物线,关系太弱不足够下结论,只能说是个很理想的理论,这是经济的一贯问题,太虚不实际。而且就算是抛物线也只能说明关联,根本不能说明因果。
    12月5日
  •  7

    有效的组织,也就是选举和政府,可以遏制资本的无限权力。
    12月4日
  •  1

    贫富差距太大,富人不肯放手一点点利益的话,会不会发生墨西哥当年的血腥暴力革命?
    12月4日
     5
    作者回复
    还早
    12月4日
  •  5

    非常漂亮的文章。但有一个问题,决定美国再分配制度的主要是参议院100位议员的选票和总统的提案,而不是上亿选民的选票,两者之间隔了一个极长的链条。那么,究竟是竞选期间选民选票对议员总统决策的影响大,还是非竞选期间各方势力、金钱的影响大,这个话题就太大了
    12月5日
  •  5

    一人一票还是一美元一票?老师对于美国的减税方案您的文章还是真及时。
    12月4日
  •  4

    这个分析感觉不太有说服力,把涉及人的很多因素抽象掉了。我觉得应该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更好。
    12月6日
  •  4

    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放在政治场景里一样适用
    12月4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