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美国搞改革
关注君临,获取福利
到公众号回复"投资"可领取专属大礼包
不管承认与否,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一直在摸着熊鹰过河。
建国头几十年,摸熊,摸了一半发现不对,写了九篇文章把熊批判了一番,开始艰难的扳舵。
而正是因为摸的不彻底,换摸后,比起苏东国家,转型还比较顺利。
与鹰建交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尽管摸的有点不情不愿,磕磕碰碰不少,折腾反复很多,但深谙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英们,最终还是能逐渐认识到:
搞建设,还是鹰那套好使,孩子不能和污水一起泼了。
远的不说了,就说前几年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军改,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改革"。
从苏规到美规,我军彻底改造了前苏联军师团模式,摒弃适用于机械化战争的金字塔结构指挥体系。
当然,作为投资者,我们主要关注在金融领域的摸鹰。
1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两大基石。
就前者来说,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银行还只是"工具",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宏观调控。
比如在那些年的人行工作会上,就有:
杠杆论:
银行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客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在宏观调控的诸多手段中越来越起着关键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银行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牺牲论:
(银行)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矛盾的问题。如果二者发生矛盾,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银行利益放在第二位。
扶持论:
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要)主动积极地给需要扶持的大中企业注入技术改造资金。
正如通过地狱之路由鲜花铺就,古往今来,官员们搞管制抓权力的说辞。
总是被包装在一个看似精美的盒子里。
但本质上,还是将银行作为指令性经济的一枚棋子。
▲来源:《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
官员命令朝哪个方向放水,银行就必须宽衣解带。
委婉点说是工具,直白点说就是各级官员的出纳。
将贷款发放给低效率部门,根本谈不上"社会效益",而是某些部门的私利,最终需要全社会买单。
▲ 中国的剧烈通胀都发生在八九十年代,这不是巧合 来源:通联数据
实际上,这些包装都与总设计师早在1979年提出的"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明显相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后果,人行老行长在2004年有一段触目惊心的讲话,指出了八九十年代银行大量坏账构成:
30%不良资产来自各级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30%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为支持国有企业形成的, 1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执法的环境,10%左右的不良资产来自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
至于正式开始"办银行",那是2001年入世后。
因为有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承诺要兑现,开放倒逼改革,才有"不得不"的摸鹰。
商业银行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四大垄断型银行集团,IPO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中国人好面子,官员尤甚。
既然是IPO,首先面对的就是个定价问题,价格过低,先不论扣一顶贱卖国资的帽子,官员面子也不好放。
怎么卖个好价钱呢,社会主义的KPI和资本主义的资本家勾肩搭背坐在一起,对中国的银行业进行了大手术。
从清理资产负债表到剥离坏账,从会计制度到管理规范再到贷款标准、甚至IT系统,四大行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和重组。
中国的银行告别"特色",开始说着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完成了间接融资体系的美式改造。
官员们很清楚,只有新股东买的是一家成功银行的股份,IPO才会凯旋。

▲ 部分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情况 来源:《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
这里面,顶着SARS还在中国工作的高盛专家发挥了核心作用,充当了被摸的角色。
具体的患难见真情故事,推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前财长,前高盛CEO保尔森的《Dealing with China》。
引入洋人股东有多重要呢,不妨看看领导们的说法:
引进外资股份, 不完全是为了补充资本金, 更重要的是要带来很好的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 这个效益就是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更好地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这是文雅的说法,直白点说——
此后某某书记就不能光凭他的三分薄面、两杯薄酒,去银行弄一笔为他政绩添砖加瓦,但注定无法偿还的贷款。
当然,商业银行的改革只是成功了一半。
中国的银行毕竟仍然生存在诸如国企市场定位,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等非金融体系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中,改革难言完美。
但仅仅是这半吊子的改革,商业银行算是真正发挥了信用创造的功能。
支撑起了上百万亿的贷款、票据的创造和流通,为此后十几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不是白叫的 来源:BBC
但随着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保尔森那位位高权重的中国朋友告诉他:
"汉克,你是我的老师,可现在我在老师的领地审视你们的制度。我们还应该向你们学习吗?我们拿不准。"
金融摸鹰暂告一段落,中国的注意力从改革,转向了稳定与和谐。
2
5年后的2013年,183《决定》指出: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敏感的人很快意识到,摸鹰重启,直接融资的美式改造山雨欲来。
时至今日,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改革,已是证据确凿的"有中国特色的纳斯达克"。
至于改革的意义,来看看这些口号:
中国从未如此需要资本市场!
党中央从未如此重视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为什么要通过喊口号,而不是讲道理来推动改革呢?
也许正如保尔森所说,改革的困难在于缺乏共识,所谓共识,就是人们的金融认知水平。
现代金融的奥妙,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只有高中政治课本级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
翻一翻诸位的信息圈子,别说很多大V,就连不少券商宏观团队一提起金融,基本上跑不脱什么美帝阴谋,资本家诡计、金融吸血等Lowbility至极的论调。
本质上,中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和金融。
科技好说,但现代金融具体是如何配置资源,创造财富的呢?
问题太大,我们就关心创造财富好了。
关于财富源泉本质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宏观框架。
就从"钱"说起,重新来认识下"习以为常"的事物吧。
在绝大多数人的财富认知架构里,存在如下等式:
钱=货币=财富
其实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财富的理解,至少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最狭义的层次。
交易用货币,携带的现金和银行账户里的活期,微信支付宝余额等等。
第二层是实体经济的资产。
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房子、机器、厂房、金砖,虽然值钱,但需要市场交易转化成货币,才能体现财富效用。
绝大多数人的财富认知,基本上到此为止,可称为农耕思维。
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活人的头脑。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不过几百年,但人类的农业时代,时间尺度是上千年。
投资,必须要跨越农耕思维。
第三四层财富观,才是理解现代金融、现代社会的关键。
第三层是基于实体资产所有权,衍生出来的金融资产/金融合同。
这叫第一次证券化/第一次信用创造。
无论是间接融资的贷款,还是直接融资的IPO,皆在此列。
所有的金融合同,本质上都是信用,是对未来现金流所有权的支配,需要清晰完整的产权制度。
这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而大众对此的认识远远不足。
一谈及产权,必定有人跳出来,说不得了,这是私有制复辟,要天下大乱。
这些论调,和曾经那些天天纠缠姓社姓资的,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改开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城市化成就。
但你可知道建成区面积,如建筑、厂房、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多少吗?
仅有1.2%~1.5%!
▲ 根据《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综合制作
就在这可怜的数据里,还只有城区的房子可以作为抵押,成为信用创造的担保品。
农村宅基地、林地等就不可以,这不是由实体资产本身确定的,而是由相应的产权制度决定的。
没有证券化/信用创造,财富又从哪里涌现呢?
天量M2淤积在城区那点可怜的资产上,能不产生资产泡沫吗?
第四个层次是金融资产再证券化/信用再创造。
经过第一层金融资产抵押之后,再创造财富,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引爆次贷危机的:
CDO(房贷抵押债券)。
再举个现实的例子,老王用房子抵押得到一笔利息为4%贷款,再用这笔钱去买了一个7%收益的市政债,以此类推。
原理和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是一样的,老王成为了影子银行。
老王承担了对银行负债的同时,手里拥有债券的所有权,债券作为金融资产,当然是老王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当市政债兑付的时候,老王因3个点的利差,身家得以提高。
三四层财富概念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理解它,还差的远。
3
实物资产交易,一增一减,大众自然而然的会理解为零和游戏。
但在信用创造,特别是三四层财富观,所谓:
"实体资产现金流所有权的第一次证券化"
"基于金融资产再抵押的二次证券化"。
既不是零和,也不是负和,而可能是正和游戏,也可能是负和游戏。
还是举例说明。
当人们因瘟疫、战争、灾难等原因,对信用抵押品的信心丧失,会导致整个信用创造过程收缩,从而财富蒸发。
投资者虽然很熟悉此过程,但"我亏你赚,你亏我赚"的说辞充斥市场,就知道真正理解者寥。
当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对流动性偏好增加时。
整个信用创造体系都在收缩,实体资产证券化程度会受极大影响,所有权益资产价值都在下跌。
这是真实意义上的财富蒸发,没有人从中获利,这就是负和。
如果反过来,进入信用扩张期,也可以让所有人都获利,无人受损,这就是正和。
《人类简史》有一个经典故事。
中世纪有个面包师研发一种发酵技术,有信心将新面包市场做大。
但在平均寿命仅30多的中世纪,大家风险偏好不高,对未来缺乏信心,没人借钱给面包师扩大生意。
新技术就没有任何意义,无法创造任何财富。
但领主家的小儿子愿意借钱,面包师拿口碑和信用抵押借了1W块。
一年后,面包师获得成功,赚了3W。
债权人获利,创业者获利,这就是典型的信用扩张,导致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正和游戏。
4
国内著名炒房客欧成效讲过一句话:
"构建以房贷为核心的资产结构"
在当前中国,因为有房贷这个最廉价的长期杠杠,这句话在某些地段是成立的。
三四层财富观之所以不易理解,因为是一种迂回式的思维方式。
突出表现在信用创造后产生的杠杆和负债。
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杠杆和负债,是个贬义词。

▲ 苏修逼债的典故提醒我们,庙堂尚且此般见识,况民间乎? 来源:网络
杠杆和负债一定就是坏的吗?
不一定。
例如欧成效的房子,当有5%成本的钱可以借,而房子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是10%的时候。
越借,你就越接近A10,这就是"构建以房贷为核心的资产结构"。
所以水库论坛,核心能力就是融资,一点也不奇怪。
但假如地方政府执意修ROIC只有2%的水司楼刷KPI,还从信托那里以8%的利息融资。
那自然就是扑街。
这就是杠杠的两面性,类似公司正负的财务效应。
个人、公司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类似。
当整个国家的ROIC、TFP(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率之和,大于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成本的时候。
整个国家的信用就会创造财富。
不管所谓杠杆率提升了多少,宏观负债水平是不是比其它国家更高。
整个国家越借反而越富有。
所以世界上的所谓负债大国,例如美日,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不过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不仅拒绝承认现实,还自命不凡喜欢自封国师。
就像骑自行车的,喜欢指导开迈巴赫的要学会"勤俭持家"。
国内某靠阴谋论起家的政经大号,就写过一篇点赞高达7K+的《美国国债史》。
此文很能代表普通大众的农耕思维水平。
主要内容,无非就是美国的政治家都是弱智儿童,精英都混吃等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借钱,将美国国债推至天文数字,利息更是恐怖至极,寅吃卯粮,迟早药丸。
甚至还得出结论:黄金永远涨!

▲ 以后有人鼓吹黄金,可以考虑把此图拍他脸上 来源:《股市长线法宝》
喂,美国国债其实100多年前就是这个水平了好不?
实际上,美国随着信用扩张、负债的绝对额上升,财富规模愈发庞大,社会愈发的繁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产出愈发高效。
这就是杠杆和信用扩张正的效应。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正的一面,就有负的一面。
七八十年代西方金融自由化以来,这个体系在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周期性的财富波动,其程度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变动程度。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或者贪婪的金融机构造成。
实际上不是,而是明斯基所说——信用经济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
5
怎么个不稳定呢,还是从财富的四个层次来说。
第二个层次,是实体资产。
将资产的所有权和未来现金流变成金融契约,形成金融资产达到第三个层次。
第二层到第三层,这是农耕思维的豹变,是实体到金融资产的第一次证券化,是信用扩张的第一个飞跃。
还是举个面包师的例子。
假如面包师的店铺净资产是1W,利润是5K(ROE=50%)。
他的店铺,肯定不会只值1W,怎么也要给20+的PE,估值20W+吧。
这时,第一次证券化(IPO)后这个财富(20W),相对于证券化前的实体资产价值(1W)增值了19W。
显而易见,这个过程极大的放大了实体资产的波动。
当他的店铺因为利润下滑20%,对市值的影响可能高达数W。
也就增大了信用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
面包师借钱经营和IPO,都是简单的例子,但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不太容易。
无论是面包师的债权投资者,还是股权投资者,其投资行为不仅增厚了投资者、创业者的财富。
而股权投资者更是因为第一次证券化后的信用扩张,带来了近20倍的增幅。
这就是从实体资产到金融所有权第一次证券化,也是现代信用经济体系下财富的第一次扩张。
千万不要觉得信用扩张或证券化就是泡沫,增长的财富就是别人损失的。
那是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农耕思维,现在已经是9020年了。
至于第三层第四层次财富的信用扩张,过程不仅更加复杂,而且波动性(不稳定)也要更高。
遗憾的是,在理论界,这方面没有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触及到世界的本质,我们想一想诸如反身性、测不准定律、人类预期的不确定性、混沌效应,蝴蝶效应、资产边际定价理论这些烧脑的理论、现象。
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现代信用经济下,内在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无解的。
从二层到三层再到第四层,财富从扩张二十倍,再到扩张上百倍。
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在几十上百倍的实际杠杆下,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本质上,内在不稳定性是现代化信用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
是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空前物质文明繁荣的经济系统的"必要之恶"。
在人类的基础理论没有突破前,没有根本解决办法。
正如习惯用空调的我们,不能因为更环保就回到扇子时代。
因噎废食,我们吃的亏还少了吗?
尾声
在美国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超乎"常识"的公司。
诸如麦当劳、达美乐这类,PB为负,但经营的很好,股价一直涨的消费公司。
▲ 净资产为负的披萨公司 来源:雪球
有人按照"常识",会说这些公司过度分红和回购,甚至借钱分红和回购,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了,应该破产退市。
每每看到此类论调,我们都会感叹:
科学尚未普及。
凭着对现代金融会计的一知半解,很多人不知道所谓有型或无形资产的摊销,影响的是利润表的数字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经营关系不大。
其实这些公司经营良好,现金流强劲,所谓的负债大多数是长期低利率负债,大量预收款,强势的供应商压账。
看起来负债率高,其实公司的财务很健康,业务简单,赚钱模式清晰,而且分红慷慨。
这么说还不清楚的话,就想想茅台。
假如茅台把账上的钱分光,成为负资产公司,大把的银行依然会抢破头压价借钱给茅台,大把渠道商依然会争相打钱,大把的高粱公司依然会争相让其赊账。
这一波"骚操作",并不会妨碍茅台的印钞能力,甚至可以将ROE推到一个教条主义者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值。
把巨额现金留在帐上,不仅低效,更损害股东利益,而且有害到腐蚀干部。
这是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放大到国家身上,那就是美国。
美国海外净资产为负,但是每年的海外净收入反而为正。
反观中国,海外净资产为正,海外净收益却是负数。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却不富裕?
说一千道一万,对现代信用体系的认知,产权制度的安排和管理,最后造成了中美经济巨大的差异。
在最近的《求是》上,有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章,是这么说的: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
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
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从直接融资体系的改革,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再到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不管当前美国政客们如何叫嚣脱钩,这鹰反正我兔是摸定了。
乐观的话,再过十年,或许我们这代人能看到一个"青出于美而胜于美"的——中国。

— —END— —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创始人微信:ansonad,备注"姓名+机构+行业"
商务微信:junlintianxia97或junlinyunying
客服微信:junlinkefu或junlinshouhou
文章转载: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