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翻到这本书《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生存指南》,主要讲述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的故事。此类书看过一些,在这本上看到了不少对我来说新鲜的东西,比如日本也发生过考公热、教师热,也有过政府主导的乡村大基建(返乡就业潮)等等。


20年前,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还是顶流985,一个西南联大和清华北大肩膀齐为弟兄,一个建筑系独步全国,起手就设计了鸟巢。 在他们眼里,深圳大学是臭篓、大锅端、双非野鸡,不配给河北工大和天津理工提鞋。 20年后,南大、天大、深大已经坟地改菜园子——拉平了,ARWU全国20名左右。 然而哪怕同样是20名左右,深圳大学计算机毕业生连硕士都懒得读,大二大三直接腾讯、华为、大疆、比亚迪实习,大四一毕业,一锅端进腾讯当程序员——傻逼才考研考公考编,有钱不赚王八蛋。 而天大和南开里面,辅导员还在忽悠本科生努力考研、努力考公、进天津事业编,努力留在天津,申请海河英才落户,以落户天津为骄傲和自豪。 再过20年,深圳大学估计要跟中国绝大多数985拉开差距了,跻身全球顶级大学,成为深圳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了。 我反复告诉你们,读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职院,就是买他们的股票,他们未来排名一定会涨,永远涨,读了就是赚到。 更重要的是,当你周围打车20分钟,就有几千上万个正在招聘的科技、互联网、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公司疯狂招人,上到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宁德时代,下到manus这种套壳玩具,这种环境才能保证你出门就实习、闭眼找工作。 只有天津这种萧条的大国企环境,不给学生任何出路,天天吃吃喝喝养副好下水,学校以外一片老龄化的萧条,才会逼着学生考公考编考研。

圣经得有人给你讲。 自己看看不明白。看明白了也很难感动。 别跟我犟,我很会看书,但以前看圣经的感觉和你们一样:这也没啥呀,我好像也能写出来。寓言故事嘛。别的文化里不是一把一把的吗。 直到后来我听了牧师讲,把心理、社会、时事都给我串联起来。我才发现圣经写尽了天下的故事。写尽了人性。 以前我人生观历史观有问题,我看世界总是觉得别扭。 后来找到圣经了,其实刘仲敬的一系列言论对我来说也很震撼,还有这几天看几个满洲的哥们写的东西。 我才理解如果我觉得别扭 那一定是我没找到正确的工具。 一定有一种思维方式,是最准确的滤镜 滤掉嘈杂的背景音 看一切都变得清晰了起来。 圣经就是看历史的正确滤镜。

语言临界区:年轻人要去从事和探索术语都还没有形成的领域 这几天深入研究 IR 与运行时契约,我算是真切地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语言临界区"。虽然推友自由金牛@jinniudashu和君子兄@Chinese_XU早就互粉,我也隐约知道他们各自的项目方向,但真到交流时才发现,我们常常像鸡和鸭一样各说各话。尤其是我,领悟得最晚,也最弱。其实他们两位的语言能力都极强,本质上我们指向的方向也一致。只是关键的那记"警铃"一直没有在我心里敲响,没有真正共振到。前几天另一个推友说过,年轻人要去从事那些术语尚未定义的行业。我现在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明明我们要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方向也一致,但因为语义未统一,往往会发生激烈争执。 这与 AI 近几年的发展何其相似。在新兴事物刚刚出现时,往往是"事实先于语言"。大家直觉上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但缺乏一套约定俗成的说法,只能借助模糊、比喻或者各自惯用的词汇来表达。这种语言真空一方面让创造和探索保持开放,不至于过早被固化的定义所束缚;另一方面,每个人所用的标签不同,交流时便容易出现"鸡同鸭讲",形成表面上的分歧。 而当方向一致、用词不一时,争论往往并非源于真正的分歧,而是语义对齐的失败: 一方觉得"你没懂我的意思"; 另一方却以为"你在否定我"。 事实上,大家谈论的往往还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语义尚未沉淀出一个公共的框架。 语义未统一并不仅仅是"词汇不同",背后有一整套技术性的分层原因。 首先,每个人进入问题的入口各异:工程师关注实现细节,如接口、代码与算法;商业人士着眼于商业模式、成本与市场;而哲学或战略视角则关心长期演化与概念架构。这就像几个人同时看一座大楼,有人盯着地基,有人研究电梯,有人只在意顶层的观景台——描述的对象虽相同,却天然不一致。 其次,问题往往分布在不同抽象层:物理层涉及硬件、材料与能耗;逻辑层对应算法、规则与协议;认知层包含模型、叙事与使用方式;制度层则牵涉法律、治理与共识机制。如果一方在逻辑层谈"运行时契约",而另一方在制度层谈"治理结构",两者语义难以直接对接,往往被误解为不同问题,甚至发生冲突。 再者,方法论差异进一步放大这种错位:有人偏向归纳,从案例总结规律;有人偏向演绎,从原则推导应用;有人依赖实验,快速试错;有人依赖协议,强调语言先行统一再执行。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目标一致,也会演化出迥异的话语体系。其本质在于语言协议的缺失:缺乏跨角度的映射表、缺乏层次化的结构对齐、缺乏统一的执行协议。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却仿佛来自不同维度,听得见彼此的声音,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 我们思考的问题,绝对不是全球独一份。然而找到其他的共鸣者极困难。 语义错层 × 多语言噪音 × 文化制度差异,共同叠加成了全球协作的语义熵爆点。 其结果是:一个术语刚在 A 社区里稳定下来,到了 B 社区就彻底跑偏;一个新兴领域在 C 语言里没有现成词汇,只能借用模糊的说法,造成后续混乱;一个治理协议跨国落地时,因为语义差异,甚至可能让合约条款在执行层面产生歧义。多语言叠加带来的噪音尤为突出——直译歧义、语感差异与语言混用已成常态。全球开发者的日常交流中,中英文夹杂、英语术语直接音译、乃至同一会议里不同人使用不同语言,进一步放大了对齐难度。而教育背景、工程传统以及制度价值的差异,更让同一概念在不同社群中演化出完全不同的解读。 传播,对齐,共识,比争对错更重要。 在这种语境下,真正稀缺的能力不是"谁的观点更正确",而是谁能搭建起跨越差异的桥梁:将不同切入点压缩为统一的目标表达,把不同层级对应起来形成结构对齐,并将不同方法论统一到可迁移的协议之中。最终,谁能在全球语境下率先构建一个多语言可对齐的"语义协议",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这就是所谓的 英美特殊关系 英国是美国在旧大陆 的代理人 但是,这个特殊关系是否还经得起现实政治的挑战? 实际上 电影 darkest hour里面,美国人就已经打算放弃英国了 今天的情况显然比那时更糟糕

Lao Ma @Tao_Shu59157077
1天美国可以丢掉很多国家,但不能丢掉英国。 就像二战结束前,丘吉尔与斯大林划分势力范围,丘吉尔宁愿丢掉东欧,但不能丢掉希腊;希腊是西方的精神家园,是西方的根。 英国是美国的精神家园,是美利坚的根。那里有約翰.洛克,亞當.斯密,艾萨克·牛顿。查看翻译
元朝和清朝不是一个概念,元朝很多理念是非常进步的,比如他们攻下一个国家,总会留下工匠和技术人员,只图图文科贵族。。。元朝攻下南宋,很大一部分仰仗从西方引入的攻城器械。。。如果元朝和清朝易时相处,墙国不至于落后到晚清的地步

"三不知"将军张宗昌"兵不知多少,钱不知多少,姨太太不知多少"。有好事者八卦出最后一个数字——24个老婆,其中唱戏的一堆,妓女一堆....这些人里什么地方的都有,包括韩国和日本人,身份比较特殊的是八姨太安淑义。她是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安重根的侄女。

有一个说法:很多年轻人责任感很强,觉得自己没办法对小孩负责到底,所以不生娃,所以新生儿数量就崩了

小笨熊 @mybigbearboy
2天朋友闺蜜养了13年的哈士奇没法养了(老家母亲病重差点去世,自己经济压力太大,自己也要回去看照看),找了很多领养也没人要,说要弃养。我们好说歹说,大家凑凑钱,找了个寄养。。我也没法道德审判,所以每个要养动物的朋友,我都会主动劝退,人类很难懂"至死不渝,不离不弃"。总高估自己承担责任能力查看翻译
马斯克终于遇上了华人大盗。 前 xAI 工程师李学辰(音译),中国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他是xAI核心成员,曾在Grok 3发布直播时坐在马斯克身旁。 近日被控窃取xAI核心数据,并被告上法庭。 他于 2024 年 2 月 26 日加入 xAI,担任技术团队成员。他参与了 Grok 的开发,并获取了比 OpenAI 的 ChatGPT 等竞争对手更优的机密信息和商业机密。 李在6月和7月出售了价值约700万美元的xAI股份。7月25日,他将xAI的数据全盘复制到个人系统中,并通过删除历史记录和日志以及重命名和压缩文件等来隐藏其行为。 李于 7 月 28 日辞职,并计划于 8 月 19日加入马斯克的竞争对手。 毫无疑问,这件事对于马斯克和整个华人圈来讲都是重大事件。


扯淡 高琨教授的诺贝尔获奖发言题目是 古沙传捷音 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 fast. 虽然可能是其他教授代写的(高教授年事已高),试问就算是李杜再世,能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吗?

Susan STEM @feltanimalworld
1天这个观察很厉害

我觉得印尼的游行切入点中国可以借鉴。不要喊着颠覆政权。颠覆政权就会跟政权不死不休,况且颠覆后,对民众只有灾没有好,桃子会被煽动者拿走。就应该闹福利,让政府取消体制内不平等福利,多给百姓福利。这样政府有退让的可能,民众也可以解决切身的利益。

就国内这个 C 端市场情况,我都不知道搞出一个顶级大模型有什么意义 豆包、DeepSeek、元宝、通义,都是免费产品 别说 20 美金了,连个 20 人民币都不收 就算我给你搞一个 opus 4.1 thinking 出来,你们 tmd 提示词也不会写、vpn 也没有,你还能用出花来? 一个个的也不愿意给钱,就算我弄出来一个豆包 opus 4.1,我能开放给你用吗? 谁掏钱? 你那点普通话都费劲的提示词技巧,用这个有啥意义?
People the author mentioned can reply

我是les,所以我的另一半也是位女性 刚结婚那会,我俩约定如果俩人都忙,家里有采买的必要,就谁空了谁去Costco 那阵赶上她刚通过临床考试、正在申请州执照,忙得焦头烂额,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去Costco 多插一句,我日常的习惯是走到哪婚戒戴到哪,主要为了告诉外界我是位已婚妇女,我忠于我的婚姻。 但这个事后来给我惹了个麻烦,前面我说了我婚戒走到哪带到哪,有次我独自一人在Costco买货,遇到了位老中女熟人,她刚拿下绿卡不久。看到我戴着婚戒,很惊讶地问我:你结婚了?Victoria? 我回答说是,然后她像个八婆一样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对方给了多少彩礼?对方有没有大房子?对方每个月会给我多少钱花?和对方签婚前协议了吗?婚前协议中有没有规定离婚了将获得多少财产…… 我照实给她讲:我的婚姻没有彩礼,这里是阿美,不讲究这个…对方也没给我钱花,我们都是AA,只是我会花的多一点,因为我比我家那个先赚到钱,所以就先花我的,我们暂时是住我对象的老房子,没签婚前协议,因为没必要… 但我没给她讲我是les家庭 最后她得出个结论:我媚男,我在养我家那个"男人" 说到底,即便到今天,我仍很难理解,哪怕我真的选择和一男的结婚,她是怎么得出我"媚男"的结论的 我老婆现在自己开诊所,每个月收入很客观,日常还会给我点小惊喜和小浪漫(不仅限于物质,物质她也给了我不少),但如果这是个男的,他勤奋、努力、有了我老婆今天的成绩,那在他努力的上升期,我为他做坚实后盾,支持他上升,这有何不可呢?
有时候不在同频的人讲的话确实挺难理解的……


That is an objective fact

Restore Britain @RestoreBritain_
2天If we don't boost the British birth rate, we will die out.查看翻译
我在大阪已经形成了对东北人的高度依赖,早上起床去东北大妈那里买豆浆油条,然后打个电话让东北师傅帮我把民宿2楼的空调安装一下,出发去工地,东北司机顺路带我去。到了工地,东北的劳工正在盖房子,明天上栋后还要加班。中午路过一家东北人开的重庆麻辣烫,买了些外卖。下午住民宿的游客想买免税店,给他推荐了东北人在心斋桥开的药妆店。晚上去烤肉店聚餐,还是东北小伙子在后厨顶着高温在切牛肉。夜晚睡觉了,隔壁松岛新地肤白貌美的东北妞也开始上班了,我在狂野的操逼声中进入了梦乡。

陈寅恪女儿说,1896年陈寅恪第一次照相,当年照相多新奇啊,因为是兄弟合影,陈寅恪怕长大后认不出照片上哪个小孩是自己,刚巧拍照时他站在桃树旁边。于是小心思开动:伸手抓住一枝桃花作标记,哼哼!将来再看肯定不会出错。然后...他把照片弄丢了。


芝加哥枪战为啥要上新闻

Breaking911 @Breaking911
7小时JUST IN: At least 35 people shot, 5 fatally, in shootings across Chicago so far this Labor Day weekend - WLS查看翻译
Absolutely

Alice Smith @TheAliceSmith
17小时Any government that attacks free speech has something big and terrible to hide.查看翻译
粉红也分很多种,有些完全就是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的复读机,甚至还不如,因为这两个官媒还时不时装模作样反省一下,不论真假,以显得有点公正心,—— 但有些粉红就不会。譬如这位,按一位推油的话说,就是"没有基本的公正心、同理心、悲悯心(以上一般统称为良心或者道德直觉)及传统的情怀与常识感"

Eason Mao
@KELMAND1
3天很多人现在老拿体制内的福利说事,好像谁进去就能舒舒服服躺赢一样。可你要真回头看看历史,那可一点都不香。 说实话,八九十年代,体制内就是"死工资"的代名词。公务员、老师,一个月几十块、几百块,养家都紧巴巴。上班骑个破自行车,拎着饭盒,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查看翻译

这个观察很厉害
我也的确发现有人(尤其是理工男)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语义化能力弱。但是会蹦出几个词来被我抓住,我瞬间就知道他懂了!他悟到了!他比我还高一层! 然后我就把这个人的想法给"语义翻译"出来。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但他自己也没有语言化他。


Issic @Issic15350990
1天人的精力有限,在语言思维领域,我感到有一对数值是存在精力分配差异的:语义化能力和感知能力。 有的人语义化能力强,比如辩论选手,而有的人他很难将获得的信息语义化,他最多描述下现象,但背后的洞察很难阐述。查看翻译
现代的数学理论 就如同控制理论 和理论物理 一样,已经和现实世界 完全脱节 鄙院 在三十年前看到满大街都是俄国骗子 搞的svm的时候就坚称:这绝对不是AI 的方向 数学的核心是简练和抽象,这不适合用来解决 复杂输入 同时又复杂输出 的 系统

Mathieu @miniapeur
20小时

不打算和任何人交朋友在推特。 不想发生关系。 不想解释误会。 误会就是命运。 误会就是信号。 不是不可以解释 是推特不值得。 尤其是女性在这里 会有场景模拟 友情啊,互挺啊,解释啊,多心啊。 没必要。 不organic 一种场景模拟,一场颅内高潮 又不是真正的关系。 我也不是谁的 过家家投射对象。 更不是谁的 性欲投射对象。 也不图赚钱。 纯属玩 玩乐高、做家具的感觉 觉得别人的情绪 很烦 不管是爱还是恨 不放感情。 不着相 不谈恋爱 不吵架 感谢给我启发的推友。 刘仲敬、还有几个最近才开始看的人。 你们参与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历史观。 也是神给的。 有好东西给我 我就大大方方拿着 也是我的 福气

我叫了一辆车。 司机善谈,话锋不知道怎么转到摄像头去了。 他感叹虽然有种种不如意,治安好啊,摄像头还是管用。 我一般不在网约车出租车讲东讲西,都有监控。 但这辆车是辆黑车,你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说:第一,摄像头只是一个镜头,背后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是要花钱的,如果哪一天财政不足了,镜头就会失效,江湖人士消息是很灵通的吧。 第二镜头多也没挡住你开黑车啊。

我的看法是,是修正主义,也应该是修正主义。 不修正就是刻舟求剑的原教旨主义。 任何理论都是人类提出来的,都有时代局限性,你要是觉得某个理论可以不改就能指导之后的一切实践,那这不是理论,是宗教经文。

胜利主义三叶同志 @shucaileibaozh
20小时最近b站抖音掀起了一场"什么是修正主义,中特社是不是修正主义"的大讨论查看翻译
如果我们接着解读 Ma Yi 教授的逻辑,他强调智能的核心任务是 从海量感知数据中学习和记忆可预测信息。而语言本质上就是人类对世界可预测性的再编码: •感官 → 模式提取(可预测性) → 符号化(语言) → 共享与累积。 •LLM 相当于直接接触到"感官之后的第二阶数据",跳过了生物在进化中耗费亿万年才积累的感官—模式提取环节。 所以可以说: LLM 的巨大认知加速度,并非因为它"比人更聪明",而是因为它在信息演化的链条中,直接嫁接在了语言这一预测性压缩带宽的顶端 The world in which we are living is neither fully random nor completely unpredictable. Instead, it follows certain orders, patterns, and laws that make it largely predictable.2 The very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life depend on a predic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Only by learning and memorizing what is predictable in the environment can life survive and thrive since good decisions and actions depend on reliable predictions. Because there seem to be unlimited things that are predictable about the world, intelligent beings, such as animals and humans, have continued to improve through evolution their capability to explore and exploit such predictability for a better and better life. To this end, they have developed increasingly more acute senses, including vision, audio, touch, taste, and smell, to perceive what is predictable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rom these high-throughput sensory data. Hence a fundamental task for all intelligent beings is to be ableto: learn and memorize predictable information from massive sensed data.
重新加载 • 720p / 480p / 320p

我跑个题。 现在回看 iPhone 1的发布会简直就是划时代。那么,当时你们就没想到要买苹果股票吗?(我那时候还小,根本不知道有股票。) 以及,你们认为特斯拉的iPhone 1 发布会是什么时候?是哪一次?已经发布了还是没发布?
重新加载 • 720p / 480p / 320p
加载更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