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

北溪管道上的历史正义

北溪管道上的历史正义

 叶立华 求实处 2022-09-28 23:05 发表于广东
图片

有一个犯罪心理学的原理,叫做破窗效应,字面意思说的是假如一有很多玻璃窗的房子,就算没有人看守,它也会保持原样。

可是一旦一面玻璃碎了,还没人修,这个房子的所有玻璃就都要碎,短时间内各路人马就要一人一个石头,向着这个玻璃招呼。

人是复杂的,人的本性有善良的部分,也有丑恶的部分。人都有破坏性,也都有建设性,有好的环境,有好的导向,人就会表现建设性,要是环境充满摆烂,作恶无人制止,人性格里破坏性的一面就要表现出来。

立华我,想和读者朋友们谈谈犯罪。

犯罪心理学大师威尔逊说,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然后他引用了一句中国古代的名言,破鼓万人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好好一面白墙,出现了一个小广告,如果没人清理,就会到处是小广告,好好的一个房子,一个玻璃破了,如果没人维修,就会所有窗子都被砸。

好好的一个国家,在一件事关主权,事关未来的事情上掉了链子,拉了大胯,扣了大分,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的一拳开,很快就要百拳一起来。

好好一个国家,不管选民的意见如何,都要和泽连斯基共进退,支持乌克兰到底,一个国家的总理,能讲出这样的话来,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意外。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百多年以前,满清有个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战,被全世界按着打。好歹不冤,慈禧太后宣战,宣战后被打,情有可原。

一个犯罪嫌疑人,能做多大的案子,一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接受自己的某一些行为,需要台阶。一个连环杀人犯,断没有可能上次犯罪是偷电瓶,本次犯罪就要连环杀人。

绝大部分的犯罪,一定是渐变式的犯罪,与犯罪分子的斗争是一个科学,是一个社会科学。不是说讲几句白左理论,用爱感化,就能感化的了。

人要严谨,这是我们治学该有的态度,但是人也应该谦逊,拿着社会心理学学的假设,去指导犯罪心理学的工作,是要出问题的。

这个时候,社会心理学学的越好,最后的问题就越大。渐进式犯罪是感化不了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里面,包含着三个小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渗透性过程及;第二个过程,是朦胧意向到清晰的犯罪心理的自觉性过程;第三个过程,是从产生不良需求到形成犯罪决意的犯罪预谋性过程。

这三个过程齐全了,犯罪嫌疑人才会去犯罪。换言之,只要反向利用这三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培养一个罪犯出来。

白左思潮的渗透,从部分质变到整体量变,在德国完成了。

支持乌克兰,从朦胧意向到真实决策心理的自觉性过程,在舒尔茨身上完成了。

切断自己的用气需求,到形成制裁俄罗斯的预谋性过程,在德国民众身上完成了。

那么,德国的国际角色,变成了什么呢?

每一次世界大战都有他,这没事,每一次世界大战都当策源地,这就是问题。就像是扫黄现场发现你问题不大,每次扫黄都有你,你说这怎么解释?

德国民众的思维就像是程序一样的严谨,输入什么就能对应的输出什么,因此最易于引导。

对着这样一个国家下手,虽然会有负罪感,但是没有那么大。

这就是第三个至关重要的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罪犯们减轻负罪感。说到底,这还是纳粹德国发明的东西。

一个人砍死一个犹太人,他有很大的负罪感,如果这些环节上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但是每个人的共组,都不可能导致任何一个犹太人的死亡。

那么这些人最后就没有负罪感。毕竟,盖集中营的人只盖了营房,修毒气室的人感觉自己在修澡堂,赶犹太人去毒气室的人觉得自己在让他们洗澡,放毒气的人觉得自己在杀菌消毒。

最后犹太人死了,谁有负罪感?

现在波兰人觉得自己在和挪威建燃气管道,美国人觉得自己搞军事演习,英国人觉得自己在做水下爆破,法国人觉得这是在遏制俄罗斯。

最后德国人死了,谁有负罪感?

这一套东西,德国人都对犹太人用过,把犹太人引导成罪犯的角色,通过分工成批量杀掉,制造破窗效用,犹太人最后破鼓万人捶。

如今都用在了德国人的身上。

通往东方的快车上,一人一刀的复仇,谁人都是正义的。这是历史的正义。

希望日本对东亚各民族干过的事情,都一样不落的回到他们的头上。这是历史的正义。


钟意作者

44 人喜欢

阅读 8.8万
求实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