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不可能


[cp]每个人,都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由于教育背景和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很关注科学研究带给普通人的巨大收益。我一直认为,科学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家学、玄学变成了显学。想要享受科学研究的成果,最关键就是要不断学刁,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有证据,要随时接受新知对自己的刷洗。

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写的「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就是这种能给人巨大收获的杰作(美亚可以买到Kindle 电子书)。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整合了数十个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的二三十年来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一个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普通人有没有可能向各个领域那种顶级佼佼者一样,做出让常人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令人惊叹的巅峰表现?「Impossible」 能不能变成「 I' m possible」?

史蒂芬·科特勒的书名就是最好的回答。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可能到可能。这仅是一门技术,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日益精炼成为一门技艺的显学。目前他的书还没没有中文版,但如果你读过以下科学作家写这些书,你会很容易理解史蒂芬·科特勒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这些书籍是:

-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 安杰拉•达克沃思,「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
- 爱德华·L. 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安德斯·艾利克森和 罗伯特·普尔,「刻意练刁: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如果你还比较熟悉学习科学的一些知识,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

- 芭芭拉·奥克利,「学刁之道」
- 丹尼尔 L. 施瓦茨和杰西卡,「科学学刁:斯坦福黄金学刁法则」

其实,上面提到的几个科学家,他们都尝试从不同方面解答过同样的问题。那些各行各业顶级的佼佼者,他们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比如,安杰拉•达克沃思认为需要「坚毅」,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热爱,持续地保持激情;比如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的内在动机理论,指出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找到些不为任何外部奖赏而热爱的事情;否则你会因为外界各种奖赏的变化,不断半途而止,而成为顶级选手需要长期积累。心流理论也告诉你,在心流状态的时候,人处于创造的巅峰状态,这个时候的创造力是最强的,比普通表现高出 500%,这不就是顶级选手必备的配置吗?正如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所说,很多普通人之所以没发挥潜能,是因为我们总在低与最佳效状态下工作;日积月累,普通人和顶级选手之间的差距就出现了。

很多人都知道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很重要,做自己有禀赋的事情很容易产生心流,心流产能很高。但遗憾的是,上面所说的这些理论都没有行之有效地解决普通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方面有禀赋,在什么事情上有内在动机。

这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尤其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给社会及家庭教育留下了牢固的刻板印象,只有考试好,智力高,做题快才是禀赋。顶多认为体育运动艺术才华过人也算禀赋。普通人做的一手好菜,能跟朋友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随便暴走城市十几个小时不累,可从来不敢想过,自己在这些方面可能会不同他人的禀赋。

昨天在@剪枝者 老师的阅读课大家还学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想想看,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了四个小时以上都不累的呢,也许你在这些地方就有禀赋。大家打开心扉,讨论热烈。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原本生来就有不同的禀赋差异,但遗憾的是,我们偏偏要用别人的禀赋来battle自己的短板。这太委屈自己了,太不公平了。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参差多元的个体有了广阔的天地。只要你足够优秀,凭借细分领域的才华,也能享受所有领域带来的发展成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破成见,不再被单一的评价标签所束缚;没有什么单一的标准能定义独特的每个人。

打破这些社会心理的束缚以后,你能更好地理解史蒂芬·科特勒。其实每个人禀赋的差异,早就藏在你的大脑里。你没法扒开大脑看看里面的独特构造,但你可以利用大脑发出的信号: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越是使用最佳状态,大脑给予的反馈越强烈。那么反过来,你可以测试什么时候大脑提供了这样的反馈,打破进化的黑箱,找到自己的最佳行为光谱。如果你每次都能调动四到六种神经化学物质参与学习,你成为专家需要的时间能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一半。

秘密武器找到了,那就是调动人体效能的各种神经递质,以及找到什么样的状态和行为才能产生这些神经递质。科特勒破解了这个秘密,他的书就是研究如何使用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人体本来就有的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等神经递质,帮助你找到禀赋和兴趣,通过持续使用你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心流状态,从而实现优势的积累,创造以前你自己也觉得不可能的成果。

举个例子,我们想了解自己的禀赋,了解自己在什么事情上有持续的兴趣,怎么逆向利用大脑发出的反馈信号呢?

科特勒建议你找张纸写下 25 件你感到好奇的事情。写得越具体越好,不要只是写下"我对足球很感兴趣",要仔细想想自己具体对对足球的哪个技术动作更感兴趣。因为你的内在动机很可能就藏在这25个想法中。

接下来你找出这些想法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每进一步,你的大脑都会多分泌一些多巴胺。如果你对神经生物学感兴趣,你应该了解到,多巴的分泌来自大脑的奖赏机制,能使你有上瘾的感觉,还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当你更投入更加专注,原有的想法会不断生发新的想法,你的好奇心和兴趣会不断地积累,内驱力也就开始萌芽。

从种下一颗好奇心开始,你可以带着好奇心通过读书,上网,看文献等,开始关注和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也叫检索式学习。你可以从我上面提到的书单,进一步了解这门技能。

得到一些积累之后,储备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之后,你试试不断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人的反馈不但会促进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还能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后者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这样你好奇心和内驱力会慢慢不断叠加,形成良性循环。

近下来,你还要把自己的兴趣做大,这样才能成为他人眼中的不可能。科特勒称之为大规模变革性目的(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MTP)。什么意思呢?也就是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就有可能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你喜欢暴走城市,看沿途风景,你也喜欢写作,那么是否可以挖掘串起城市不同发展区域留下来的时代的痕迹?这些影响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叙事?行走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否召集更多人,一起记录这些时光分布不均带来的集体记忆?

按这个思路,科特勒给出了持续在最佳状态下积累进而创造巅峰成果的四大要素:

1、动机(motivation)

上面我们举例说明了如何接纳自己的禀赋,找到自己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并把它放大为大规模变革性目的(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MTP)。

2、学刁(learning)。

确定了你的MTP之后,你需要通过快速积累相关领域的知识。你的大脑不可能凭空生产知识,从0开始摸索效率又极低,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速前进。科特勒建议你找相关领域的五本书,来高速进入这个领域。这五本书就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畅销书,一本技术性稍强热门书,一本是专家写的大众的技术书,一本专家写给专家的硬书和一本关于未来走向和前沿的书。

学刁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一些挫折,科特勒提到可以通过拆解目标(减少内啡肽造成的拖延,完成后又能分泌多巴胺)等等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带来持续的高效状态。

由于科特勒的书还没有中文版,你也可以看看上面我推荐的芭芭拉·奥克利的「学刁之道」,了解大脑如何更好的学刁。

3、创造力(creativity)

同样,你可以看看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4、心流(flow)

心流状态下,人的创造力是最高的。科特勒认为,当你在每个细节上注意利用和调节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不断提高和优化自己的行为,朝着结合了你的禀赋和内驱力的 MTP 持续积累,自然而然能让你创造一个个不可能的成果。

试试科特勒的方法,你也一定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cp]


发自我的小米手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