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星期四

写作


无论是商业还是日常沟通,写作都是值得去加强的。

 

我分五个方面谈如何增进。

 

1、情事即世事。每一次写作都是"情书"。古裁今藻。法无定法,了犹未了,没有感情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而过于浓烈的感情也是负担。意在笔先,要平衡这种意气,就跟烤肉一样,七分熟正好。

 

莫问文字短和长,但观意气能终始。没有特别想写就不写。一定不要逼迫自己。就像话剧演员表演一样,你看他们要表演几十场同样的演出,每一次都要有同等质量的感情,如何做到呢?秘诀之一就是保持七分新鲜感。

 

在写作的时候你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也就是对方,在脑子里,无论是爱憎还是哭笑,活生生的人,个体,而不是模糊不清的一副面具。或者仅仅是,"他"。

 

就像你现在,提笔则是具体人物,而不是简单的甲乙丙丁。这是写作中的"人际关联"。

 

人是有血有肉又敏感又粗心的。作为写作者,如果不具体化对方,你会在"情意"上先输一场。至于如何遣词造句那都是更微观的东西。

 

2、你不是为了说服人而写作。而是比较舒坦的表达自己。

 

沈先生在《边城》里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动机太强反而会削弱文字本身的魅力。

 

浸润、沉入、自得、恍然大悟。

 

好的东西都是读者自己摸到的。不需要你不耐其烦,更不需要你预设太多。

 

沈先生有一次跟他的徒弟说,"你写的东西太聪明了。我读起来仿佛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太辛苦"

 

聪明糊涂两不误。不要太刻意。

 

我写过一段话。"要有内心坚定的理想主义,但别指望周围95%的人能理解你。而且也要允许那剩下的5%质疑或阶段性不坚定。这才是现实主义。 降低预期才能保护你的内在元气,做出来,少解释,少以言语胜人。 "

 

文字胜人不是好事。

 

平静、客观、自然朴素,就好。尤其是去掉那些形容词或修饰。

 

修饰都是为了掩饰空虚。

 

仅仅就中文而言,我们的母语本身即是一幅幅画面。你看看这些字儿:安、宁、容、诚、来、盼、未来、厚度,哪一个不是又简洁又美。

 

文字就是态度。

 

我不排斥各种风格,但我总以为胜人不如自胜。文字和态度最好比较从容,从字和标点的选择都留有余地比较好。也要保持段落之间的距离。就像音乐,它并不逼迫你去这样或那样思考。明亮乐观也好,轻盈也罢。

 

好的文字也是能带来运气的。能带来运气有很多因素,风度就是一种,这其中也包括对"压力"和"偏见"的态度。有运气,有雅量,就是有身位。

 

所以阅读很多,往往在阅读中能体会到作者的身位。

 

天下没有笨人。

 


 3、关于如何呈现得更生动,无非是三个工具:景、数据、引述。

 

取景乃大。

 

如何运用好"景"是写作的一大关键。反面就是"今天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恶文"最典型的手法。

 

借景生情。你要记住,景都是负债,是你借来的。你不拥有景。你没有权利植入你不熟悉的景,或滥用你熟悉的景反复暗示。

 

景就是境。你在描述一个景就像你植入了一幅图。

 

媳妇平时跟我讲构图和光线,我笑着说不懂。我可能更喜欢写意留白。媳妇说境由心生,我说就是啊,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象限里,其实很隔绝,这些年的感觉尤其如此。把自己定位清楚,心里才平静和踏实。更大更宏阔的东西,你影响不了,它们的价值在于映射你目前的状态。不苛全,不迫人。

 

我建议大家读读一些描述非洲的作家。一方面,非洲的景无比丰富,但作家并不贪,你比如说非洲作家米亚·科托,他的文字和文字之间藏着一种无所畏惧的抽离。他是自然主义者。他相信爱恨都是自然选择。你给予就是你归还。 所以他的景充满了迷人的纯粹。很少渲染。

 

而海明威更是写景的高手。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景是服从于整体需求的。除非是技术性需要去描述,建议你像个导演一样,预先把"景"单独预留。

 

最普通的抒情能力来自三样东西:真实、心正笔直、情景同步。

 

同步的意思是,如果觉得很多东西不好表达,不妨放一段景吧。

 

它可以来自回忆、当下或可以想象的未来。这段景就像老朋友,帮你开启或结束一段意思。你甚至可以用景来拉开现实。

 

比如你要表达思念之孤独。你可以穿插带音乐的想象的景。就像"哈马丹",就是"热带信风"。就像你在拉克代夫海的午后,31摄氏度。阳光掠过青蓝不一的海面,温和平缓,无所事事。今天说了很多次你。你和我都喜欢海。但你不在。

 

更多的景是自陈述的。这就涉及文字的神性了,太复杂,我不多说。景里面的文字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神的空间,人的尺度。

 

而有时候把景拟人化也是一种拉近阅读距离的手法。比如我写过:

 

"有一年在宁南固原须弥山石窟。落日黄昏,回望石佛,睥一丝微笑,古时驿路。一时忘了我是行人,还是佛是行人,一切都有声有色苍凉着。夜里去一处酒肆,超乎寻常大的碗几种面条拥挤在一起。蒜和辣都适中,不霸面的原味及暖香。食完出来,寒极,碧蓝天像之下远处是黑嘘嘘六盘余脉。西北。"

 

景就在里面。石佛就在里面。但石佛并不需要你去太过细节描述。因为它是"有声有色"的。

 

写多了景会有工艺美术的感觉。我们更喜欢亲切自然的景。忽然从你心里长出来的景。慢慢掠夺你的影子的景。

 

4、数据是一切文字的伙伴。人类对数字的第一感觉是"逻辑关系",第二是"说服力",第三是,"具体"。在商业写作中尤其。

 

不要滥用。

 

有几个方面你需要额外注意。

 

第一,正因为数字的吸睛力量,一定不要堆砌。太多数字的东西读起来譬如肥人度暑,只令观者眉重。过咯。这一点和引述一样,都是别人的话,名言,很累。不成熟的写作者会自我沉醉于这些"第三方"背书来强调自己。实际效果是反向而驰。

 

第二,最好把数字来源标记出来。可以放在文中也可以置于本页的底部。

 

第三,最好把数字的时效性表达出来。如果是统计类的。

 

第四,前后数字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像文字的模糊感,一旦一篇整体文字里出现前后矛盾,大多来自数字的矛盾。数字是骨头,立论用的。你骨头长歪了,整个形象就完蛋了。而且一般忌讳和数字连在一起的一些表达诸如"大约""可能""好像是""未经核实",等等,会严重削弱数字效果,不如不提。

 

建议每个人都学习最基础的统计学。因为数字方面的错误是当下媒体们犯的最多的错误。经常违背统计常识就直接跳到结论。

 

这里不分你本身的专业,要防忽悠,就得有统计常识。

 

而另外一个层面上,通过数字也能看出作者是否严谨。一个细节都不严谨的人,一定是其他类似的习惯。

 

5、幽默感。

 

人类无论如何理性,依旧一枚倔强而随性的少年。幽默感是很神奇的东西,我以前说过,AI 在未来最主要挑战是直觉、通感、情怯,以及自嘲,等等,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

 

幽默感是人性最直接的内在。是这些东西的集合体。

 

无论处于什么写作目的和对象,适当的幽默感总是好的。

 

但这里有分坏幽默和好幽默。冷幽默和热幽默。

 

坏幽默未必一定就是恶俗的。写作意义上,指的是嘲的过度。

 

"嘲"有五:自嘲、他嘲、空嘲、反嘲、不嘲。自嘲是所有里面最基础的一种嘲。因为它最简单。在任何社交里,"过分认真"等于"高估自我" 。没人喜欢。但自我放低又是操作难度不小的幽默,据说一般人可以自贬10%,超过就得止损。总之,退退没坏处,自嘲是风度。

 

好幽默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推荐大家读读美国作家、导演、艺术家伍迪艾伦的作品。幽默是最好的膳补。伍迪艾伦说过句有趣的话,"我不生气,但我憋出了个肿瘤。" 既然是文字,以及抒发,有情绪还是适当释放的好。也不损气量。

 

冷幽默类似于黑色幽默了。这一点大家肯定不陌生。其实表达无奈也是一种很好的黑色幽默。没有人会苛求你完美,圣人,一定知道答案,一定万事亨通。

 

在写作中能体现这种黑色幽默的能力也是一种释放。在这个媚俗和异化为主流的名利社会,有些"崇高"比"堕落"还坏,有些恶隐藏的比善还深。

 

那就黑色一把自己又何妨?

 

幽默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仁慈。就算是各种对手,态度上也未必要"啖尽血肉"。丘吉尔说,"我本人是乐观主义者,因为做别的什么者貌似都没用。" 他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我已经原谅了我自己。

 

我最不喜欢的风格之一就是有理不饶人。幽默感可以冲淡这些锋锐。毕竟,谁又是一直正确?

 

最不幽默的就是那些必须不得不去表达的有关的东西。这里不深谈为什么美好的汉语会堕落于此。

 

惺惺相惜的人,只言片语即可沟通。人和人之间固然圈子不同,气场不同,但豁达幽默是一种沟通成本最低的共性。在文字里你可以适当表达,也是一种放低姿态。

 

还是那句话,谁又比谁聪明多少?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丧失原则的去幽默。有一种笔法叫"决绝美学"。记得那句话吗?"老人和蔼,年轻人愤怒,爱也许盲目,但欲望决不。" 我们写作的终极意义,如果有,还是自己。文字的色泽吸收走疲倦,文字的钟声缓慢而节制,最美好的,尽在决绝。最美好的文字,都是你当下情绪的真诚。

 

写了一大堆文字如何如何。并没有要否定你形成自己的风格。

 

艺术作品最大的嘉赏就是诚实。文字也一样。我只是尽可能告诉你如何有效让读者接受,如何组织,并不代表要矫饰。

 

世事一无可说。你依旧要说。

 ​​​




发自我的小米手机

2021年9月1日星期三

Amazon.com: Customer reviews: The Behavioral Investor

Amazon.com: Customer reviews: The Behavioral Investor

🔥 Save unlimited web pages along with a full PDF snapshot of each page.
Unlock Premium →

Top critical review

3.0 out of 5 starsREad Carefully

Review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February 14, 2019

Mr. Crosby has given us five pieces of advice in this book. They are:
• Systems trump discretion.
• Diversification and conviction can co-exist.
• Prepare for bursting bubbles without being too fine-tuned to them.
• Less is more when it comes to information.
• Look for evidence, theory, and roots in behavior.
While I generally agreed with Mr. Crosby's conclusions, I think there were ways he could have improved his presentation, partially by reversing his fourth piece of advice, at least as it applies to writing the book. I found the book to largely be a well-organized assembly of other people's work, with brief breaks to discuss them. This is where I had a problem. I don't think he looked into some of his research examples deeply enough, violating his fifth principle. I will give three examples, all of which I have encountered before reading his book.
In the first example, page 16, cites a Harvard study in which students were paired and given $100 to divide. Person 1 decided how to split it and person 2 decided whether or not to accept it. If person 2 rejected, neither got anything. Harvard found that fifty percent of the low offers were rejected. Mr. Crosby concluded that even a 99 to 1 offer should be accepted because one dollar was better than none. I disagree totally. Person 2 would ei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e valuing their self in future negotiations, to their own disadvantage. What would happen if person 2 said no and the exercise was repeated a week later with the same players? Would person 1 ask for $99 dollars again? Certainly not. He might be more inclined to ask for $50 while he might have gotten $60 or more each time. Person 2 would be $48 ahead. Harvard could have run this test better, but Crosby failed to see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ies. What if person 1 had been given a specific amount to ask for and each participant had gone through the exercise a number of times at different amounts so tha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could have offered information on optimal behavior in this situation? Would this not be good discussion for the investor, especially when evaluating one's actions when the other person has the hammer? There are more possibilities, but I will move on.

Mr. Crosby cites two pieces of supposed research that claim to prove that people over estimate their own abilities or characteristics. One of his examples involves asking people if they were more athletic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Eighty percent said they were above average. I have seen this before as it applies to a woman's looks and to good drivers. None of them define terms clearly, define average, or give the person a chance to evaluate themselves in a meaningful way. As far as I know, none of them account for age, change in physical condition over time, and the effects of opinions offered by others? Even if thirty percent (do the math) of the people overestimate their place on the scale, is it because of their ego, or input from other people that helped them form their opinions? How many people tell a woman that her looks are below average, whatever that is, and how much does that impact her view of herself? Mr. Crosby and the researchers have drawn conclusions based on data, not cause and effect. They haven't even done that. Supposedly 70% put themselve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line. So, more than two against one made correct evaluations about themselves. That's pretty good.
The third example is on page 154. Mr. Crosby does a wonderful job of telling us how to apply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understanding situations. However, his example is horrible and thus his lesson is limited if not almost useless. He tells us that 1 in 1,000 drivers is intoxicated and that breathalyzers are 95% correct, but that in a random check most of the positives are incorrect and gives us the analysis to back this up. As I said, the math is correc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one in 1,000 average is meaningless in real life. Why would I pay the police my tax dollars to catch one in 1,000 people driving drunk? The distribution of drunk drivers is not spatially or temporally even. The police need to give random checks on Las Vegas Blvd. at 1:00 A.M., not at 10:00 A.M. in your neighborhood. Mr. Crosby failed to realize that broad averages are just that and you need specific, applicable information to do good investment analysis. My suggestion for Mr. Crosby is less examples and more in-depth analysis. Do I recommend this book? Sure, just read it carefully.

Source: https://www.amazon.com/Behavioral-Investor-Daniel-Crosby/product-reviews/0857196863/ref=cm_cr_dp_d_show_all_btm?ie=UTF8&reviewerType=all_reviews
This web page was saved on Wednesday, Sep 01 2021.

Upgrade to Premium Plan

✔ Save unlimited bookmarks.

✔ Get a complete PDF copy of each web page

✔ Save PDFs, DOCX files, images and Excel sheets as email attachments.

✔ Get priority support and access to latest features.

Upgrade now →

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

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做决定?-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做决定?-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 Save unlimited web pages along with a full PDF snapshot of each page.
Unlock Premium →

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做决定?-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为什么做决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越长大越发现自己难以抉择,变得优柔寡断,我该如何做调整呢?

  黄继新的回答:

  我以前是一个超级害怕做决定的人,任何一个决定的思考过程都很冗长、缓慢、痛苦,像用一张砂纸在大脑沟回之间搓擦。然而,每天你都需要做出大量的决定,各种尺寸的决定,于是每天都过得非常折磨。八年前,当我试图改变那些令我难以忍受的性格缺陷时,开始审视这些毛病的根源和路径。

  难以做选择,是回避后悔情绪。当时的我是一个非常容易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人。换言之,不管选择 A 还是 B,我都容易在选择做完后产生后悔情绪。因为 A 有 A 的好处,但也有不足;B 有 B 的优点,但也可能带来其他危险结果。

  后来我想明白了,既然我无论如何都会后悔,那么当我做出比较小、日常琐碎的决定时,只要确定哪些选项属于最优解,则不管选择最优解中的哪一个,我都能接受。

  1. 有足够的智力去快速判断哪些选项是最优的。如果难以选出一个,那就选出 Top 5 来。

  2. 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3. 从 Top 5 最优解中,随便选一个。

  4. 有勇气承担任何一个决定带来的所有后果。它既包括你能预见、或希望达到的后果,也包括你无法预见、你不希望出现的后果。

  5. 告诉自己:不会死人的。

  你足够聪明,并且以这种方法处理过大量日常决定后,上述整个过程是非常快的。

  如果是比较重大的决定,那么就要看你是不是想清楚了自己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个问题的确更难,但一旦想好了,任何重大决定,都是比小决定更容易做的。因为,越重大的决定,越容易看得出它和你预期的人生轨迹有多大重合或有多大偏差,也就越容易选择是或否。

于红红的回答: 

  刚走上社会时,因为眼前一摸黑,会经常感到不知所措,做决定困难。现在多数时候,已不觉得做决定有多难。犯难只在个别时候。

  想了一下不觉难的原因:

  一、爱冒险  

  没觉得做错事有什么丢人的,做事失手也不一定表明自己小白。只要以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因冒险而做错事所带来的新奇、刺激、惊喜、收获足以补偿我付出的代价。我是个千足金的乐观主义者,习惯从积极面、光明面找理由。

  二、敢承担责任  

  我20岁前,就明白了一件事,这世上,别指望任何人替你埋单。只要是我自己做出的行为,不管是不是受人怂恿,也不管最后在金钱上、名誉上还是交情上蒙受何种损失,后果绝对自负!我不赖任何人,不埋怨任何人,不恨任何人(哪怕是Ta欺骗了我)。

如果有人替我背了责任(甭管是Ta自愿的还是我去说服的),那是我"走狗运"了,属于意外事件。所以,我做决定之前,如果觉得自己承担不了后果,那我干脆就不做,闪了。这时我也不在乎别人讥笑我怂。

  三、能承受失去  

  我明白,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保住已经拥有的一切。想想,你连命都保不住呢!你还能保什么呀?所以,我把失去视为一种常态。人有时怕做错决定,是因为错了你就会丧失机会、失去爱、损失钱、丢掉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或者受到其它严厉的惩处。我如果有所丧失或遭到处罚,也会痛心、难过。

但是只要我还活着就行!我难受一阵儿就好了——我把不幸当作我的命运来接受。毕竟,活着便可能再创造。总会有什么事发生的!失去了A,还有B会出现。所以,不用对失去不依不饶。任何时候,眼睛都要坚持往前看、往四周看,不能只顾往回看、往自己的内心看。

  四、求事理对,不求最佳结果  

  我认为,除了与艺术有关的事务,都不用追求完美。

  因此很多时候,我是"差不多主义"。只要大差不差,好点、赖点都行。所以,有时别人会不满、吃惊地问:"你就不能再做得好一点吗?""你的要求怎么这么低啊?"正因为我对结果、结局不抱很高的期许,所以做决定会很快。

  我以前爱打牌,打牌是有牌理的。按牌理出牌,打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好懊悔的,照样开心。我发现很多人牌打得差,是Ta根本就不懂牌理,全凭感觉和自以为是瞎出。同样,做事有事理,只要事理对,不用太对结果耿耿于怀。这里难就难在你要先把事理搞清楚。有的事,你死到临头或许才能明白其中的事理。悟性好的人,就会在断事方面占便宜。

  我发现有人这么考虑问题:"这事如果做不好的话,就会失分。做了还失分,就太亏了!"但事实上,很多因素你控制不了,老考虑不失分,自己会特别累,弄不好就钻进死胡同了。所以我倾向于看总的结果,如果基本上成功了、优良了、及格了,就OK;局部有纰漏,有损失,无所谓。实现最大化,好做就做;不好做,就拉倒。

  另外,做事成败与否还有运气的成分。我牌技不差,但有时玩牌会抓一把特烂的牌,牌技好根本不顶用。有一次玩双升,我坐庄,打猫,结果起底牌前,我抓了4个猫、2个长套,还天绝1门。这牌我怎么打怎么有。这就是运气!做事情时,你不知道这一单是好运还是霉运,你也不知道运气在其中占多大比重。所以,做决定时,你其实没有万全之策。想太多没用!

  尽管我不是求全责备的人,但我也不是对什么都说"随便"的人。如果别人给我选择的权利,我就选自己心里喜欢的,在小事上也不让别人摆布我。没必要让别人把你"随便"得不舒服。

  五、愿意弥补  

  认识到错了,我就心软、嘴软,乐意重做一遍。那么,有可能把局扳回来,甚至因祸得福。有时,别人不会给你改错的机会,那么,就按第三条处理,认命!任Ta"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婚、离婚、换职业、买房子等等通常属于难以做决定的事。面对这类事,仍然要把事理先整明白,然后按事理走,无怨无悔。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8

Source: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008328
This web page was saved on Wednesday, Aug 25 2021.

Upgrade to Premium Plan

✔ Save unlimited bookmarks.

✔ Get a complete PDF copy of each web page

✔ Save PDFs, DOCX files, images and Excel sheets as email attachments.

✔ Get priority support and access to latest features.

Upgrade now →

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

树懒

人脑的多个神经元之间的短暂链接是生物电协作,是天然的量子计算机的几个量子比特,是是会呼吸和活着的信息拟态。这样的底层构成,要求我们把智商的各个层面都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原理和联系,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天赋两个有点抽象的字眼上,要从各个层面进行形态化、工程化的概念拆解。

      第一个,从通信角度看大脑
      显然,我们神经元水平上由于是量子化的分布式化的自组织模式,不断被刺激更适应各种"噪音",从外界物质到大脑意识中形成信息和观察经理很多阶段,会被各个阶段的噪声影响,越适应越敏感越容易浪费注意力,变聪明需要降噪,要么在提取信息的时时候提高信噪比要么在存储的啥时候提高。

从这个通信角度上说,从信源上、还有生理知觉上、还有听说读写的各种办法,增强协同剪枝作用,记忆术和考试教学,都是人变聪明的关键,是一项系统工程,主动屏蔽噪音垃圾信息也是父母亲要观察孩子的工作,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无动于衷,既要创造优质环境锻炼小孩子的信息吸收内核,也要适当接触一点垃圾信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各个层面的降噪的好处和意识,引导好兴趣和习惯,认识风险和安全地带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认识到什么是浮云,做什么都要抓关键。

就像没有统一指令和冲动前,一片混沌的中间纠缠,一旦有信号输入,立马就退相干并且压缩"量子态"去表达和存储这样的信息,是通过降低表达能力去完成表达的,先熵增再熵减的过程。所以一个开放系统比封闭系统有可能进化更强的系统的原理也在这里,表达能力可能更强也多样性更足,但也更消耗一致性最后局部上损失团块化。

     第二个,从大脑神经元合作计算控制的角度看,集团化的神经元,对记录的混沌状态越多,熵减后得到的最优状态迁移路径,只要神经元没有受损,这样任何一个神经元都能承担计算和存储的任务,逐步特化和修剪。这些都写在基因和量子场论里面,在一个足够变化快和微小的时间线上,足够多的约束不产生发散性毛刺状态,总体平滑可控,可以用连续群去描述,这类状态体现了历史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叠加,路径积分后是连续并且约束化的,有一定的混沌性,而更小尺度被消灭的毛刺状态,在微分子集上才有察觉,需要综合整体考虑在何处具有显著性和更微观的用途。
      古往今来,我们的科学往往最容易先发现很小或很大的,它们一致性很好,单一层面都自洽,混沌反而不好理解,经常需要脱毛发现主要矛盾。

第三个,从记忆存储角度。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还是基于状态管理、快照保存的,记忆既是一种具体的数据也是具体的状态,是靠一个场景的自演化系统玩游戏一样地去一个有限制的未来,再抓关键帧抓出来的,因果链条上取几个截面,只掌握逻辑上一些明显的东西,也许只是相关性高,容易被自己捕捉,就被存下来作为经验,这也算智商中观察力和算力的一个综合应用。我们可以对抓帧时适当软解码,不强求算力和专用解码的固件优势,靠总结流程和工具完成一个能力提升。

    不同于最后通过海马体去加工当前的工作记忆快照,这个是稍纵即逝的,需要特定的机制去让大脑记住这一瞬间的状态。记忆就是把各种快照进行闪存,越是长期的记忆,链条和线索越重要,多感官多维度多时空都深化一下。

虽然现在证据不是特别充分,但大致是这样的过程。对海量的量子态的进行逐步吸取到前意识阶段,进行筛选,并且试图找到信息。如果意识清醒,目的明确,可以反过来要求提高固定特征的信息发现和提取。

    第四个,高等教育和天才的生理局限性

    我们潜意识到意识层面,复杂度过高,无自省工具,意识只是智力活动极限子集。天才难以把思维过程复述给一般人,并且省略的过多。从人工智能和认知可视化角度,还需要很多静态的知识图谱和认知模型、因果图的数据库、常规的数据、元数据、思维模型整合模式的积累去大致描绘人类的思维动态。

    由于智力活动高度耗能,必须对语言描述的活动降噪,尽可能只表达关键的对象和过程,可视化和可描述化不是大脑的主要工作,却能让大脑解放出来,把思维的起点和状态进行存储和重新出发,并通过工具和交流进行外置存储。人类最早的外置存储器就是人类同伴和石刻了吧,通过记载和传诵,不断地发挥人脑这个全息化分布式量子计算机的运算和搜索能力,把规律和信息不断输出并作为知识留给后人的输入信源。

所以人的意识层面为了追求信息的留存就在分工上更乐于逻辑思维而不是感性思维,艺术作品也需要训练,只有约定符号和心理图示具有简化思维和认知负担的作用,因而发明语言的那天不仅为了描述外界更是为了串联意象,直到成为俗语和历史,更不会轻易地放任自由思维。

于意识形态而言,各种历史记录是最重要的意象和行为模式来源,于科学技术,那些工具和为发明做的数学抽象符号,就是最好的最精简的意象,但背后的逻辑和事实是需要确认和巩固才能成为普通人的概念和推理基础,最终还是想象完成认知模型的塑造和应用。
     对于各种意象,需要复现和推理,归纳和演绎,而实际上难题都是依赖于噪声的重整化的,是重新把群论驾驭的符号组合对应的现象阐述完备,或者创造性回收到合理的信息,自然就不再是噪声,量子态退化不可避免单调化,需要主动训练一些横向思维和元认知去评估自己的意识层面的僵化,重新发现我们修剪掉的毛刺和噪音。老人不如年轻人,很大程度就取决于机能衰退,处理快照和毛刺的能力下滑,主频下降,但总体还因为神经元的量子力学特性没有被破坏,核心上没太大问题,但是抽象思维和思维尺度弹性就不够了,更依赖于老的认知模型,晶体智力和液体智力就没那么平衡。

     第五,从意识的类比和可视化来看智商的液态智商部分。
      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储了各种识别信息的驱动,前意识负责架桥的总线,包含了协处理器和初步的计算、文件管理,在进入工作记忆前,会去找一下意识层面发生的聚焦点和兴趣点,根据注意力的兴奋点调度每个意识容器,容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专有功能,可以简化成一个大的功能,容器的集群就是上层的意识全部,我们注意力容量多大,就能运行多少能力集,多少个小的能力就能形成一个短时间的导向进程,如何维持这个状态就是前意识和工作记忆这一层做的映射和调度,每一个容器有操作系统有操作系统子集和完整的虚拟内核,需要训练和确认。

瞬间记忆就是碎片化的,其实反而是实质上的定向滤波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神经元们天然是在各种分布式地传递信息,大脑通过整体调节一个片区去分割和协作,使得重要信息能从混沌中顺利去取出,进入意识的容器,工作记忆就是这么一个转换层和控制总线的复合体,也是一个流动的不只是受意识诱导还被潜在的注意力焦点所推动,所以天然的还会需要注意不被零碎事件打断,及时返回来主线。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人类对工作记忆结构越清晰,越有可能接近天才,但天才往往是内化的驱动,把工作记忆和意识容器的管理做到极致,无需过多注意力的。而普通人,这一块,还停留在无意识噪音流动阶段,引导方式和任务调度,多维度的任务分析和记忆协作都局限在一个局部中,对于更底层的前意识和潜意识缺乏足够的感知和诱导,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长期记忆如果完全复刻和搬迁是庞大的,需要的细胞协作越多,表达的数据越复杂,尤其需要把中间的原数据和初始数据同时保存下来,整个操作过程都是遵循群论和量子场论的多态理论。
即对于一个数据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初态、终态还有必要的操作过程,人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储事物的时间维度,这一方面计算机设计的很多sql、快照算法是这一理念的产物的子集。
    
     还有很多数学分支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描述这个世界的结构,数学不管是代数还是几何,都是用数表示任何可能的结构,发明什么样的维度,就会有新的世界观对应的数学,物理也是如此推向虚空的,宇宙本质上是信息,那必然是数学描述的。



 

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

810

1500亿的狂欢盛宴

 牛猫 招财大牛猫 昨天

我昨晚错过了一个热点啊,ST盐湖的复盘没注意到,因为我大概有3年没关注ST板块了,所以这事写漏了。


简单说就这是家青海的国企,之前经营的一塌糊涂,亏损了400多亿,之后破产重整,让大量借钱给它们的银行、债权人们债转股,然后在停牌了一年半后重新上市。


结果在停牌的这段时间里,锂电和新能源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的氯化钾和盐湖提锂业务突然成了香饽饽,然后就是今天的复牌上市,第一天没有涨跌停限制。


开盘股价就涨了343%,考虑到公司原先的市值就有480亿,这一下等于直接涨了1500亿市值,算是今天A股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最大的赢家除了提前埋伏在里面的资金外,爆赚的还有当时以股抵债的银行们,这一把每一家浮盈都有个几十亿。


图片


盐湖股份今天全天成交300亿,成交均价是38.21,但收盘价是35.9,也就是说今天追进去的整体浮亏6%,约18亿


很多人看到300%+的涨幅,第一反应就是畏高,觉得涨这么多里面那些资本不卖就是傻。其实要按机构间对盐湖的估值来看的话泡沫不算很大,我看了几份卖方的分析,给的保守一点也有1500亿市值,给的多的看到2400亿市值,中位数基本在2000亿附近,对比盐湖今天收盘价非常接近。


当然了,今天43追进去的确实有些莽,山上站几天冷静冷静,但也不用自己吓自己,除非锂电概念的炒作就此熄火,否则后续还是有机会下山的。


……


今天市场整体表现尚可,最大的焦点依然是风格主导权的争夺。


今天开盘前30分钟,感觉又要回到之前几个月的老路,即锂、新、芯带着创业板向上,然后传统白马股扑街啃泥。但10点半那会突然形势就变了,传统白马股开始逆转向上,把跷跷板另一边的锂新芯给打了下去。


我复盘了一下,10点半那会正好是盐湖股份第一次(+10%)盘中停牌结束,恢复交易的时候,当时抛盘汹涌而出,把股价向下砸了15%,我觉得可能问题的关键就在这。


盐湖股价的溃退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导致当时正在冲锋的锂电和新能源友军士气受挫,银地保之流趁机反扑,抢回市场主动权。


应该说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同时也确实有一部分机构开始调仓了,我今天看到小伙伴转的一个文件,里面私募高毅资产的邓晓峰给客户的沟通信里提到,减仓了锂新芯,开始抄底消费、医药。


我前几天心态不好的时候还在纠结要不要再追一点锂新芯,我这几天想明白了,还是坚持自己的节奏,就算后面锂新芯继续逼空我也随它去了。


……


1、今天有两个行业内的八卦让我颇有感触。一是高毅的客户给董事长邱国鹭写了一封公开信,言辞很不友善,全是嘲讽,说邱国鹭在公司擦奖杯,抱住几个同事的大腿就行了,最好别再交易股票。还说价值投资是菜逼的借口和遮羞布。我去查了一下邱国鹭的产品,最近3年确实不太好,加起来大概10%收益吧,但如果从2015年成立以来算利润还是翻倍的,年化超过10%了。邱国鹭的风格我大致也能猜出来,多半是买了低估值蓝筹,最近三年A股低估值陷阱坑了很多人。


另一个事就是晚上雷军演讲时说的,当初小米股价腰斩的时候,被一个投资人像训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小时,衬衫都湿了,心情很绝望。


资本市场是最现实的,涨了就是千好万好,跌了就唾沫星子给你喷死。我早几年还有心思想着做私募,后来也是经历了一些事没心气了,炒自己的钱是最潇洒的,别人的钱再不想要了,最好谁也不欠谁的。


2、最近氢能源板块开始被市场炒了起来。氢能源早先也是清洁能源赛道里的一员,但之后全球在技术路线上偏向了锂电池产业链,氢能源慢慢的就被冷落了。现在可能是锂电池这一条线涨的有些高,所以资金就想到了穷亲戚,想把氢能源也捡起来炒一炒。这不单是中国这边的风向,美国那边的氢能源股也开始涨。但我一直怀疑这只是资本的炒作,锂电池已经领先那么多,而且市场性价比也不错,我不觉得氢能源有翻盘的机会。


……


【操作笔记】公众号新粉输入YC3看渔盆介绍


沪深300继续NO临界5070

创业板继续YES,临界3306

中证500继续YES临界6772

中证科技931087继续YES 临界4934

证券公司399975继续NO,临界838

中证军工399967继续YES,临界11689

芯片指数990001继续YES,临界11002


茅台竟然能涨6%是没想到的,今天继续大口回血,没操作,继续捂。


还有个事,最近发生了一些事,导致我对黑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无所谓,现在发现即便留着这些人围观都是件不好的事。以前看到攻击性留言都是一笑而过,现在看到会拉黑,望周知。

阅读 10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拉黑了是会自动取关屏蔽吗
    公众号拉黑,在用户那一端没有任何提示,但从此以后就收不到我的推送。其实这样挺好,静悄悄的分开,各自安好。哦对了,一般我会看一眼用户的信息,如果多次打赏的一般再难听的话我都忍了,如果一次都没有,那你最好嘴巴客气点。
  • 小米今天给第一批用户送了1999红包
    这事成了热门话题,第一批买米1的用户有18万多一点,所以小米这波出血3.5亿左右,还是挺慷慨的,口碑不错。
  • 为什么想起来拉黑了呢?
    以后周末有空了说吧,有些垃圾人让他们免费看文章都会对我造成坏影响,那就不能再让他们看了。我最近一个月拉黑了快100人了。
  • 中国电信都没中
    中了也没几个钱,人品消耗在这种苍蝇腿上没多大意思。
  • 难受,今天做空继续亏钱
    好家伙,活捉一个对手盘,你最好小心点,别被多军挤爆了仓
  • 以为中了中国电信,结果中的是格科微
    凡味扑鼻....
  • 100人,这个比例有点少哈,说明还是高素质的人多
    我过去8年,拉黑不到20人,我原先对这些垃圾人是懒得搭理,现在只要看到就鼠标点两下。
  • 你的私募清盘不干了么
    之前的存量会继续做,老客户继续服务,但新的不卖个人了,我们现在只收机构的钱,没那么多扯皮的事。
  • 263 均衡持股不乱动还是很舒服的
    嗯,现在的市场不要押单边,左右都下点注,或者买点宽基躺着就行了。
  • 大猫,你说宁德时代能中长线拿不,新能源会不会哪天突然就崩了
    我其实也测不了顶,但你问我现在这个位置愿不愿意买入锁定6个月,我是不愿意的。
  • 有人说军工板块8月会起,你怎么看呢?
    军工的收入主要都是政府端,而军费预算的增长是固定的,没有市场的想象空间。除非台海或者中美形势进一步恶化,不然军工就没啥意思。
  • 人生第一次中签竟然是中国电信,好不甘啊,大牛猫看电信会破发嘛会翻倍嘛
    电信在香港已经上市了,估值很一般很一般,A股破发不至于,至于赚大钱你指定是想多了。
  • 7933 今天贴水还是很大 到交割日只剩9个交易日了
    贴水比昨天小了一点,期指空军被逼空逼的也有点难受,希望指数再坚挺9天,彻底把这一波空军都收割了。
  • 记得以前你说在盐湖股份上亏过?
    你记错了,我没买过这只股票,至少最近五年没有。我当初做ST组合策略也都是按小市值的买,它这种几百亿的肯定轮不到。
  • Duang
    敲钟了,散会。